巴基斯坦又被耍了! 他们以为把枭龙全套技术交给土耳其,以为能换来兄弟价,结果2025年,土耳其用KAAN战机拿下印尼48架订单,合同里写明技术转让。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事要是搁普通人身上,那叫交友不慎,可放到国家层面,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诈骗”。 根据中国青年报6月25日的报道,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亲自宣布的这份合同,表面上是卖飞机,实际上是在东南亚埋下一颗战略棋子。 合同里最狠的不是100亿美元的总价,而是土耳其承诺在印尼本土建总装线、培训工程师,甚至允许印尼,参与未来的联合出口分成。 换句话说,印尼买的不只是战机,而是一张进入五代机俱乐部的门票。 土耳其这招“技术换市场”玩得溜,直接把原本可能流向巴基斯坦枭龙的订单截胡了。 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关系,那真是“塑料兄弟情”的典型。 两国2023年签署技术合作协议时,巴基斯坦可是把枭龙Block3的模块化组装流程、供应链管理体系,甚至连卡姆拉工厂的测试数据,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土耳其。 之前土耳其KAAN战机项目,因为发动机和航电系统卡脖子,求着巴基斯坦帮忙,巴方工程师手把手教土方团队组装测试,连枭龙的零件供应商都开放共享。 可转过头来,土耳其在印尼订单里,直接把枭龙的技术优势嫁接到KAAN上,用模块化生产压缩成本,用本地化组装吸引客户,生生把巴基斯坦的“救命稻草”,变成了自己的“摇钱树”。 说到土耳其的航天实力,确实有那么点“虚张声势”。他们自主研发的Türksat 6A卫星,国产化率超过80%,还计划发射下一代Türksat 7A,可这背后是欧洲航天局的技术支持,和美国火箭的发射服务。 航空领域更是“起大早赶晚集”,当年为了加入F-35项目,砸进去几十亿美元,结果因为买俄罗斯S-400被美国踢出群;自己搞的KAAN战机,试飞用的还是美国禁售前提供的六台F-110发动机,连量产都成问题。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说白了就是把有限的资源,撒在无数个烂尾项目上。 2023年土耳其找上巴基斯坦的时候,KAAN项目正卡在气动布局和隐身设计上。 巴基斯坦为了帮这个“兄弟”,直接开放了枭龙Block3的风洞测试数据,连相控阵雷达的调试参数都共享了。 巴方工程师甚至在卡姆拉工厂边上,建了联合生产线,用枭龙的供应链体系帮土耳其把KAAN的量产周期,从7年压缩到3年。 可土耳其后续的行动,让这种诚意简直变成了“割肉喂狼”,土耳其拿到技术后,马上在KAAN的隐身涂层和弹舱设计上做文章,反过来用这些改进后的技术,去抢巴基斯坦的客户。 最让人寒心的是土耳其抢订单的手段,他们给印尼开出的条件堪称“卖国式让利”:不仅承诺2028年交付(比巴基斯坦枭龙Block4的预期早两年),还允许印尼参与供应链分成——未来KAAN卖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印尼工厂能直接接单赚钱。 更绝的是,土耳其搬出“伊斯兰兄弟抱团”的情怀牌,在雅加达防务展上大打文化牌,把枭龙的性价比优势,生生说成是“低端产品”。 这种既抢市场又踩人的做法,彻底暴露了土耳其“实用主义至上”的外交底色。 印尼最终选择土耳其,其实背后也有三重考量。 首先是技术转让的深度,土耳其承诺的生产线本地化和联合研发,比巴基斯坦只能提供整机出口更有吸引力;其次是地缘政治平衡,印尼想通过与土耳其合作,在中美之间找个新支点。 最后是成本控制,虽然KAAN单价2亿美元比枭龙高,但土耳其允许印尼用棕榈油、橡胶等实物抵账,这对外汇储备紧张的印尼来说太关键了。 消息传回巴基斯坦,国内舆论也瞬间炸开了锅。 《黎明报》等媒体用“背叛”“血本无归”等词,痛批土耳其,军方紧急启动“自强计划”,花56亿美元高价采购欧洲“台风”战机救急。 更讽刺的是,巴基斯坦原本计划用枭龙Block3的出口利润,升级国产发动机,现在却不得不把钱砸在填补土耳其留下的技术漏洞上。 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局面,让巴基斯坦民众,彻底看清了土耳其的真实嘴脸。 这场军贸博弈背后,折射出的是小国,在大国技术博弈中的无奈。 巴基斯坦以为用技术换市场,能换来战略伙伴,却没想到土耳其把技术当成了筹码。 土耳其以为靠“拆东墙补西墙”能跻身军工强国,却忘了核心技术永远买不来。 印尼以为抱上土耳其大腿,就能掌握五代机技术,却不知自己只是大国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所谓的“兄弟情谊”,终究抵不过国家利益的算计,而真正能挺直腰杆的,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那个玩家。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偷机不成一场空!巴国JF-17的图纸交给了土国,本来是想和土国一起合作研发五代
【110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