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董明珠上门讨要42万货款,经销商却说:“再发50万的货,卖完一起结!”董明珠灵机一动道:“行!先去仓库看看!”谁知到了仓库,董明的一番操作,让经销商直呼:“这女人真狠!” 1991年夏天,珠海格力电器前身海利空调厂的办公室里,新来的业务员董明珠正盯着账本上一笔42万的烂账发愁,这笔拖欠三年的货款,之前七个业务员都没能追回,现在落到了她这个刚转行的销售新手头上。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成为她传奇职业生涯的起点。 当时的空调行业还处在野蛮生长阶段,经销商拖欠货款是常态,董明珠接手的安徽客户是个老油条,见她上门讨债,反而提出再发50万货、卖完一起结账的条件。 一般人或许会妥协,但董明珠直接要求去仓库验货,当她发现仓库里堆满其他品牌空调时,立刻指挥工人搬走格力产品,撂下一句:“不结清旧账,一台新货都别想拿!” 这一招“以货抵债”,让经销商当场傻眼,最终乖乖结清全款,这段经历后来被业内称为“董明珠式追债”,也让她在格力一战成名。 其实董明珠的人生本不该与商界铁娘子划等号,她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干部家庭,毕业后分配到化工研究所做行政,早早结婚生子,过着安稳日子。 但30岁那年丈夫突然病逝,留下她和儿子,还有一屁股医疗债务,为了养家,她白天上班,晚上接缝纫活,最困难时连儿子学费都要借。 1990年,36岁的她咬牙辞去铁饭碗,把儿子托付给母亲,独自南下珠海闯荡,偶然看到空调厂招聘,听说销售提成高,她毫不犹豫填了报名表。 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格力的头几年,董明珠的狠劲让所有人印象深刻,为了打开市场,她曾连续一个月追着经销商推销,安徽盛夏40℃的高温里,她背着样品一家家跑供销社。 那一年她创下1600万的销售额,占当时公司总业绩的八分之一,1994年格力遭遇骨干集体离职危机时,她拒绝高薪挖角,被全票推选为经营部长。 上任后她力推“先款后货”模式,打破行业赊销惯例,甚至不惜与亲哥翻脸——当哥哥替某供应商违规插队说情时,她直接取消合作,导致兄妹关系紧张。 这种铁腕作风贯穿了她的职业生涯,2004年国美擅自降价促销格力空调,她当即宣布停止供货,自建专卖店体系。 2012年接任董事长后,她砍掉贴牌代工业务,押注核心技术研发,让格力从“空调组装厂”变身掌握核心科技的行业巨头,最艰难时公司账上只剩一个亿,她仍坚持每年投入数十亿搞研发,最终研发出光伏空调等颠覆性产品。 但董明珠的“狠”背后藏着细腻的管理智慧,她首创的“淡季返利”政策,让经销商愿意囤货,平衡了生产周期,她要求技术员下车间,把实验室搬到生产线旁;就连给员工分房,都特意选在公司附近减少通勤时间。 这些举措让格力从年产值不足2万台的小厂,成长为营收超2000亿的跨国企业,2023年格力净利润达290亿,税收贡献176亿,都是历史新高。 而她儿子董冬冬选择做普通律师、租房挤公交的故事,更让公众看到这位铁娘子对规则的坚守。有记者问她为什么不给儿子安排工作,她回答:“我只负责他到18岁。” 如今71岁的董明珠依然活跃在一线,每个月她都要到各地专卖店走访,亲自了解市场反馈。 正如她常对年轻人说的:“做企业如做人,可以不完美,但绝不能没有底线。”从42万烂账到千亿帝国,董明珠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铁娘子”的成长之路。 信源:新华社客户端——董明珠:斗士不老
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了北京,想收回父亲当年购置的四合院,然而住户却
【11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