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安微农民带妻儿在北京街头流浪,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凑近,从怀里捧出个苹果递给他:“叔叔,给弟弟吃!”谁料,这个苹果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97年,石青华抱着发烧的孩子、扶着伤病的妻子,瑟缩在高架桥下的角落里,身无分文,前路未卜,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坚持下去的意义。 可就在那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蹲在他面前,递来一只冻得硬邦邦的半个苹果,他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索求回报,只是轻轻放下苹果后就转身离开了人群。 当时的石青华已经身陷人生低谷,妻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意外烧伤,医药花光了家中仅有的积蓄,带着病妻和年幼的孩子来到北京,原本是想找一份打工的活计,却没料到困境比预想中更冷酷。 他靠着给人打零工、捡废品度日,常常食不果腹,但他始终没有离开那段承诺,2000年,在妻子慢慢康复后,他开始用最朴素的方式来照顾周围的流浪儿: 每天清晨做几个包子,送到车站和天桥边的流浪孩子手里,他不是富人,也从未想做慈善,只是想把自己曾经收到的那份善意传递下去。 四年后,石青华卖掉了老家的三间瓦房,用这笔钱在北京通州租下了一间破旧的农家小院,他为它取名“光爱之家”——光,是他心中那颗苹果的光;爱,是他愿意传递下去的温情。 初期的“光爱之家”只有三间屋子,石青华和妻子占一间,另一间住男孩,最后一间留给女孩,孩子们大多从城市边缘流浪过来,身上带着风尘与伤痕,有些人连年龄都记不清楚。 食物是最紧张的资源,每天最大的花销就是买菜,而白菜因其便宜且耐煮,成了餐桌上的主角,孩子们并不挑剔,他们知道,能够吃上一口热饭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每天凌晨四点,石青华都会起床煮粥,冬天时,他的手常常被冻得发紫,膝盖的关节炎也越来越重,但他从未停过。 白天,他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废品收购站之间,晚上回来还要辅导孩子们写作业,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一再告诉孩子们:吃饱、穿暖、有书读、不学坏,这就是你们最该做的事。 石青华不打骂孩子,遇到犯错的,他只会让他们站在墙角前反省一会,他的沉默是院子里最严厉的“惩罚”。 孩子们都怕他生气,因为石青华生气时,一整天都不会说话,那份沉静的失落比任何责骂都更能刺痛孩子们的心。 他不懂教育理论,却逐渐建立起一套属于“光爱之家”的规则,厨房墙上贴着轮值表,六岁的孩子也要洗碗扫地。 “光爱之家”没有依赖捐助成瘾,也没有把“可怜”变成招牌,石青华坚持要让孩子们明白:人可以贫穷,但不能失去尊严。 废品收购站的老周记得,这些年来,石青华几乎每天都会带着孩子来卖废品,他教孩子们如何按斤计价、如何计算差价、如何靠双手换来学习资料。 收购站墙上有一张旧表格,记录着“光爱之家”的废品收入:一次卖出873元,全部用来买中考复习资料,没有一分浪费。 20多年间,光爱之家从接纳5个孩子,成长为容纳三间教室的小院,石青华仍旧每天四点起床,仍旧在废品堆里寻找孩子们的“教材”,仍旧相信那个冬天的苹果。 2020年疫情暴发,整个城市都按下暂停键,但“光爱之家”的孩子们主动承担起周边五个社区的物资配送工作,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封控区,被邻里称作“光爱送货队”。 他们从被救助者,变成了守护者,这正是石青华20年来默默耕耘的回响:一个被善意照亮的孩子,也终将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源。 如今,石青华已年近花甲,春节那天,他在扩建的院落里挂满了孩子们的照片,从最初的五个,到如今数十个面孔,每一张都带着他无数个早晨和夜晚的辛劳与守望。 他常说,那个苹果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完,可其实他早已还清了,用无数顿白菜饭的温饱、用一个个孩子走出命运沼泽的背影、用他那辆三轮车滚动过无数个街头的声音。
1997年,安微农民带妻儿在北京街头流浪,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凑近,从怀里捧
指尖流沙呐
2025-07-25 11:25:43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