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一位74岁的老人,白天和儿子忙活了一天的大棚,晚上早早地睡了,凌晨一点多,老伴听见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就问在那折腾啥那,咋不睡觉那,老爷子也没应声。毕竟干了一天体力活,都很累,老伴就没再问,转身睡觉了。 凌晨一点多,山东某村74岁的张老汉在床上辗转反侧,老伴发现异常时,老人已经出现浑身抽搐的症状。 送医抢救无效后,这位白天还在大棚里忙碌了一整天的老人,永远离开了人世。 这样的悲剧在农村并不罕见,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中,超过80%仍在从事农业劳动,其中半数以上每天劳作超过6小时。 他们中的许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张老汉的儿子回忆,父亲出事当天搬运了300多个营养钵,还参与了大棚支架的整理工作。 农村老人普遍存在“退而不休”现象,即便年过七旬,许多人依然承担着繁重的农活。 在鲁西南蔬菜产区,70多岁老人凌晨赶集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高强度劳动后的猝死往往没有明显征兆,张老汉发病时的症状符合心源性猝死的典型表现,这类病例的抢救窗口期极短,在农村医疗条件下很难及时施救。 乡镇卫生院的走廊里,常见挂着吊瓶还在讨论农事的老人,68岁的李凤英刚输完液,裤脚上沾着泥点。 像她这样的农村老人,往往在子女外出务工后,独自承担着数亩耕地的劳作。 农村老人的劳动收入大部分用于补贴子女家庭,张老汉生前最后的身影,是弓着腰往三轮车上装肥料,车斗里还坐着小孙子。 这种“带孙务农”的双重负担,已成为许多农村老人的日常。 在村口老槐树下,老人们常聚在一起算账,种一亩玉米的利润不到500元,但住一天院可能就要花掉半个月收入。 新农合的实际报销比例有限,遇上突发疾病,许多家庭只能选择保守治疗。 暮色中的大棚区依然忙碌,只是少了张老汉的身影,农村老人的实际退休年龄比城镇职工晚10年以上,这种持续劳作正在加速消耗他们的健康。 高产蔬菜的背后,是老农口袋里常备的速效救心丸。 葬礼上,亲戚们用“没遭罪就走了是福气”来安慰家属,超过60%的农村老人认为“只要还能干活,就是好日子”,这种观念背后,是对成为子女负担的深深忧虑。 风吹过大棚塑料薄膜的哗哗声,仿佛还在诉说着张老汉生前的叮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为这些默默耕耘的老人提供更好保障,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那些弯成弓一样的脊背,托举着我们碗中一半的粮食。 信源: 国家卫健委 农业农村部 民政部[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