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让中美人工智能之争,最终转为能源之争。然而作为曾经的核电第一大国,美国的AI厂商却在遭遇电力危机。 英伟达的AI服务器功耗八年里居然涨了100倍,从Hopper架构的10千瓦直接飙到Blackwell的120千瓦。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一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1吉瓦的耗电量,差不多能供100万户美国家庭用了。 这场算力竞赛早就变味了,表面拼芯片、拼模型,实则在抢电力、抢能源根基。 美国能源部早发了警告,现在数据中心耗电已占全国4%以上,2026年眼看就要冲到6%,电力缺口还在扩大。 更讽刺的是,曾经的核电第一大国,如今连个清晰的民用核电方案都拿不出来,政府和企业互相扯皮,倒是科技巨头们先急了。 你看德州西部,OpenAI和甲骨文砸五千亿美元建“Stargate”数据中心,干脆自己搭天然气发电厂。 马斯克的xAI在孟菲斯搞数据中心,直接用燃气轮机现场发电,规模大到当地人咋舌。 这哪是AI竞赛,简直是“能源西部大开发”,科技公司都成了“自备电厂专业户”。 反观中国这边,核电领域的捷报一个接一个,广东廉江刚建成“世界核电第一大塔”,218.7米高的冷却塔用二次循环技术,排水量只有传统电站的四十分之一,年还能节电600万度。 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基地也启动了核燃料装载,浙江民企西子洁能更厉害,给国内核电站供了600多台设备,还成立子公司搞第四代核电技术合作。 其实美国的电力困局,根子早埋下了,1979年三哩岛核事故后,公众对核电的信任跌到冰点,监管变得又严又僵化,华尔街也不敢投钱了。 三十年来唯一并网的核电机组,预算从140亿飙到350亿,钱花了不少,产业链却断了,能造核心锻件的厂商没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老了,想重启都难。 后来寄希望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结果NuScale项目因为成本从58美元/兆瓦时涨到89美元,直接黄了。 咱们中国能突围,关键是找对了路子,这种“国家队+民企”的模式太妙了,国家层面有“耐心资本”,国开行给长期低息贷款,集中力量攻技术。 民企像西子洁能这样的,从1998年就扎根核电,拿资质、搞创新,跟清华、中广核合作拓展应用。 就说廉江那个冷却塔,能抗最强台风,还解决了海生物堵塞的问题,这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而且咱们设备国产化率高达93.4%,供应链攥在自己手里,成本和稳定性自然有保障。 现在看明白没?AI这东西,算力再强、芯片再牛,没电力就是空中楼阁。 美国科技公司自建电厂看似热闹,其实是没办法的办法,天然气发电成本涨了三倍,电网十年没怎么升级,变压器订单排到天边去了。 咱们稳扎稳打搞核电,就是在给AI铺最结实的路。 说到底,这场竞争拼的不是一时的技术爆发力,而是长期的能源根基。 美国现在是拆东墙补西墙,咱们却是系统性布局。 未来AI时代,谁能掌握稳定又便宜的电力,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你觉得这场能源之争,最后会是谁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