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乌克兰国防部宣布 10月14日,乌克兰国防部长什梅加尔宣布和欧盟外长卡拉斯在基辅聊了3小时,话题绕来绕去就是一句话,乌克兰还想打仗,欧盟还能给多少? 这场对话表面是军援额度的拉扯,实则藏着更棘手的真相:欧盟的援助能力,早已被内部的民生撕裂和产业转向捆住了手脚,而乌克兰想要的“继续打下去”,需要的不只是炮弹,更是被战争掏空的民生根基。 没人比德国军工厂的工人更能体会这场战争的“红利”。 下萨克森州新建的弹药厂里,焊接机器人每天要连轴转20小时,退休的老焊工被请回来带徒弟,时薪比附近汽车厂高出一半,食堂菜单都换成了高蛋白套餐生怕工人累垮。 莱茵金属集团手里的订单已经堆到了2027年,总额比德国2023年全年军费还多不少,够把波兰整个陆军的装备换一遍。 造炮弹成了比造汽车更赚钱的生意,155毫米炮弹的利润比茅台还高,生产线组长的年终奖是三年前的四倍,连大众汽车的工程师都连夜去报军械维修班。 军工厂带活了周边经济,当地失业率降了两个百分点,房价涨了一成多,幼儿园都多开了六个班,全是军工厂员工的孩子。 但这“战争经济”的甜头,是从普通民众口袋里匀出来的。 柏林街头的抗议者举着“投资民生而非军备”的标语,他们的能源账单占了家庭收入的三成以上,医院床位紧张到要排两个月队,而政府那笔千亿欧元的国防基金,大半流进了军企口袋。 巴黎的情况更糟,马克龙政府因为优先援乌被骂翻,支持率跌到历史低点,街头抗议从养老金问题蔓延到质疑政府合法性,人们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本国学校缺教材、养老院缺护工,却要把钱送到千里之外的战场。 这种不满不是偶然,欧盟给乌克兰的每一笔援助,都在国内民生账本上划着赤字,就像网友说的“炮弹多了,面包就少了”。 意大利的抗议最直接,近四万人走上罗马街头,举着“放下武器,提高工资”的牌子,还有人当场烧了北约国旗。 民众骂政府是“战争狂人”,因为大家的工资没涨,物价却跟着援助力度一路飙升,超市里的通心粉价格比去年贵了近一半。意大利防长迫于压力说要停援,可实际上根本不敢真停,怕得罪北约挨制裁。 这种“想停又不敢停”的尴尬,正是欧盟多数国家的写照,援乌是政治正确,可民生账却算不过来。 极右翼政党趁机崛起,德国选择党支持率创新高,这些势力喊着“先管自己人”的口号,正在一点点瓦解欧盟的援乌共识。 乌克兰自己的日子更难熬,早就没了“造血”的本事。第聂伯河的水坝被破坏后,航运彻底停了,敖德萨港的粮食运不出去,堆在仓库里发霉,农民一年的收成就这么烂在了手里。 原本用来修水电站、建学校的重建基金,一大半被拿去买了无人机和电子战设备,可这些武器没能护住民生设施。 俄军的导弹专打能源枢纽,一座变电站修起来最少要十天,电力工人累得直不起腰,可刚修好又可能被炸垮。 基辅市民现在每天停电八小时以上,冬天快到了,暖气能不能供上还是未知数,有老人说“不怕炮弹,就怕冻饿”。 世界银行说乌克兰经济比去年缩水了近两成,外债已经超过了全年的经济总量,就算战争停了,这烂摊子也不知道怎么收拾。 更要命的是,援助的“水分”越来越大。欧盟说要给乌克兰送装甲车,可这些承诺要等到明年三月才能兑现,而前线每天都在耗弹药,缺口大到根本补不上。 德国的豹2坦克库存没剩多少,波兰的自行火炮一半都在等着维修,155毫米炮弹的产能连乌军消耗的零头都不够。 卡拉斯带来的非公开数据里藏着实话:欧盟各国的防务预算大多没达标,法国连新航母的钱都挪去填军援窟窿,意大利干脆砍了F-35的采购计划。 这些妥协看似是为了救乌克兰,实则在透支欧盟自己的军事潜力,到最后可能连自保都成问题。 俄罗斯也没闲着,一边用能源管道分化欧盟,匈牙利、斯洛伐克早就偷偷支持“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一边在战场上升级装备。 新服役的坦克能轻易拦截乌军的反坦克导弹,命中率降了一大半,而乌克兰盼来的F-16战机,一半还没完成改装,飞行员培训也跟不上。 黑海运粮协议黄了之后,全球小麦价格涨得厉害,埃及这些依赖进口的国家压力山大,纷纷在G20峰会上给欧盟施压,让他们赶紧想办法停火。 什梅加尔和卡拉斯的会谈,更像一场“互相摸底”的试探。乌克兰要的是能撑到反攻的弹药和钱,欧盟给的是打了折扣的承诺和满肚子的苦衷。 战争早就不只是前线的胜负,更是后方民生的较量,欧盟能不能顶住内部的不满继续援乌,乌克兰能不能在没了外援后活下去,都是比“恢复边界”更现实的问题。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泽连斯基会见卡拉斯 讨论欧盟对乌能源支持和对俄制裁 2025-10-14 07:27·财联社
快讯!快讯! 乌克兰国防部宣布 10月14日,乌克兰国防部长什梅加尔宣布和欧
波览历史
2025-10-15 01:52: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