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初,英军在印缅战场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每一名日军士兵的尸体都骨瘦得嶙峋,而且有一些日军士兵在临死时,居然还在往自己的嘴里塞着枯草和树皮,一个个死状极惨。 这事儿,得从一个名叫牟田口廉也的日本陆军中将说起。 1937年的“七七事变”,就是他作为现场指挥官,下令向中国军队开火的。可以说,这个人手上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是个彻头彻尾的战争狂人。 到了1944年,这位“战功赫赫”的狂人,已经坐上了驻缅甸日军第15军司令官的宝座。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海军几乎被打残,陆军急于想搞个大新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牟田口廉也瞅准了机会,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作战计划,“乌号作战”,目标直指英军在印度的重要基地:英帕尔。 这个计划有多疯狂?从缅甸到英帕尔,中间横着阿拉干山脉和钦敦江,全是崇山峻岭、原始丛林,人迹罕至,被称作“死亡之地”。后勤补给线怎么维持?十万大军吃什么? 牟田口廉也给出了一个堪称“天才”的解决方案。他声称要效仿“成吉思汗”,让士兵赶着几万头牛、羊、大象等牲畜前进。这些牲畜既是运输工具,运送弹药,等弹药运完,又能作为“会走路的粮食”,随时宰了吃。 他甚至向士兵们疯狂洗脑:“日本人自古就是食草民族!在如此茂密的丛林里,食物取之不尽,怎么会挨饿?” 至于武器弹药,他的想法更简单粗暴——“在英帕尔,丘吉尔为我们准备了大量的物资,我们抢过来就行了!” 你听听,这是现代战争的指挥官该说的话吗?这简直就是一场基于狂妄想象的豪赌。他甚至立下毒誓,打不下英帕尔,绝不回日本。可他没想到,他亲手策划的,是一场单方面的大屠杀,屠杀的对象,正是他自己的士兵。 1944年3月,十万日军赶着牛羊,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片绿色地狱。 战争初期,一切似乎都按着牟田口的剧本在走。日军凭借一股“武士道”的疯劲,打得英印军节节败退,很快就三面包围了英帕尔。 但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可不是吃素的。他看穿了日军的命门——补给线。日军孤军深入,背后是天险,补给全靠那条脆弱的山路,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于是,英军的策略非常明确:收缩防守,坚壁清野,然后用自己碾压性的空中优势,彻底切断日军的后路。 接下来的一幕,完美演绎了什么叫“降维打击”。 就在日军还在用牛马吭哧吭哧地翻山越岭时,美国的C-46运输机,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钢铁巨鸟,直接把英印军的整个师,连人带装备,从几百公里外空投到了英帕尔前线。 日军还在为一颗子弹、一撮米饭发愁时,盟军士兵已经在阵地上喝着下午茶,吃着牛肉罐头了。 更要命的,是雨季的到来。 印缅边境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连绵不绝的暴雨,把山路变成了泥石流,把干涸的河床变成了咆哮的洪水。日军的“生命线”彻底断了。那些被当做“活粮食”的牛羊,在泥泞和瘟疫中大批倒下,反而成了腐烂的传染源。 丛林,成了绿色的炼狱。痢疾、霍乱、疟疾、伤寒……各种疾病像看不见的死神,在日军中疯狂收割生命。由于极度饥饿,士兵们开始吃所有能找到的东西:野草、树皮、昆虫,甚至战友的尸体。开头那一幕,正是这场人间惨剧最真实的写照。士兵的战斗力,首先是被饥饿和疾病摧垮的。 军队的崩溃是全方位的。前线师团长们对牟田口的愚蠢指挥忍无可忍,甚至出现了日军建军史上第一次“下克上”——第31师团长佐藤幸德,直接发电报大骂牟田口是“蠢货”,然后带着部队,违抗军令,擅自撤退了。 到了7月初,东京大本营终于看不下去了,下令终止作战。但撤退的路,比进攻时更加艰难,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死亡行军”。 最终,踏入丛林的十万日军,活着走出来的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是残兵病号。牟田口廉也本人,也被解职,成了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笑话。
易中天问董宇辉:“你知道霍去病为什么死的那么早吗?”“生病是天意,没办法的事呗!
【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