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深秋,乾隆帝咳血三个月不止,御医连换二十张方子全成废纸,暴怒的皇帝砸了

文山聊武器 2025-08-27 18:34:00

1750年深秋,乾隆帝咳血三个月不止,御医连换二十张方子全成废纸,暴怒的皇帝砸了药罐:三日无效,全体流放宁古塔。 黄元御,山东昌邑人,生于1705年,家境不错,祖上出过明代名臣黄福。他从小就是村里公认的才子,书读得滚瓜烂熟,十五岁考中诸生,十八岁当上秀才,眼看着就要通过科举当大官。可惜天不遂人愿,29岁那年他发高烧,庸医开了猛药,寒凉药性伤了身体,左眼直接瞎了。清朝律法规定,五官不全不能当官,二十年的苦读全打了水漂。他气得把四书五经撕了个干净,立誓要学医,绝不让庸医再害人。从此他一头扎进医书,翻遍《黄帝内经》《伤寒论》,还四处拜访名医,愣是凭自学成了山东有名的郎中。行医时,他背着药箱,走街串巷,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慢慢有了“南臧北黄”的名号,和诸城名医臧枚吉齐名。 到了1750年,乾隆的病成了宫里的大麻烦。皇帝咳嗽带血,折腾了三个月,御医们开了二十多张方子,药喝了一碗又一碗,病却一点没好。太医院里人人自危,怕被流放宁古塔。情急之下,太监四处找名医,黄元御就这样被押到了北京。他进宫时,独眼布衣,气势一点不输人,抓起御医的药渣一闻,直接开骂,说这些寒凉药方全是胡来,治不好病反倒害人。乾隆不信这瞎子有真本事,找了个宫女冒充自己让他诊脉。黄元御手指一搭,立马指出这是女子的脉象,跟皇帝的病完全不同。乾隆见他本事不小,这才让他正儿八经看病。 黄元御看了乾隆的舌苔,结合脉象,断定皇帝是脾胃虚寒,痰热堵在肺里。御医们之前开的药全是清热解毒的寒凉方子,等于给病人雪上加霜。他当场开出新方:干姜八钱,砂仁五钱,麦芽三钱,都是温补的药。御医们一听吓坏了,说这药太热,皇帝喝了怕是要出大事。可乾隆不管这些,硬是让人煎了药。头一剂下去,第二天乾隆咳出几口瘀血,胸口顺畅了不少;喝到第三剂,咳嗽和血痰基本没了,病好了一大半。太医院的人傻眼了,乾隆也对这瞎眼郎中刮目相看。 黄元御的医术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钻研多年的理论。他在《四圣心源》里写得清楚:人体像个大机器,脾胃是核心,火得往下走暖肾水,水得往上升润肝木,阴阳得平衡。有人喝水都胖,有人吃再多也不长肉,这不是命,胖的是脾胃不转,水淤成痰;瘦的是肾火不足,水蒸不上去。他把这些道理琢磨透了,治病自然手到擒来。乾隆想留他当御医,给他高官厚禄,可黄元御不稀罕,跑去护城河边种药材,还吐槽宫里的药都是没用的老货。他亲手教太监种药,药圃弄得像模像样。后来他还跟着乾隆南巡杭州,一路给人看病,药方开得又快又准。 可惜,黄元御命不长。他白天给人看病,晚上熬夜写书,油灯烧得眼睛都瞎了。1758年,他53岁,身体垮了,躺在床上还在改《伤寒悬解》。最后三个月,他连右眼也看不见了,硬是撑着把书写完。他死在山东老家,54岁。临死前他说:“宁愿医术没人学,也别让庸医害人。”这话听着刺耳,却是他一生的心血。他写了十一部医书,两百多万字,字字都为后人铺路。乾隆知道他死了,亲笔写了“仁道药济”四个字给他,算是一种认可。

0 阅读:2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