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为什么中国要不顾一切玩了命的发展科技呢?因为怕中国人怕极了,还像几十年前

芸霄记史 2025-08-17 14:20:26

[月亮]为什么中国要不顾一切玩了命的发展科技呢?因为怕中国人怕极了,还像几十年前那样被西方列强卡住咽喉,全世界恐怕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懂什么是弱国无外交的屈辱。20年前,中国制造博而不精,工业设备靠欧美施舍,核心技术被日德漫天要价,还得忍受国外工程师的冷嘲热讽,他们在维修时甚至要拉起警戒线,防止我们近距离观看偷学技术。然而谁能想到,短短二十来年,中国制造就上演了逆风翻盘。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汽车。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3000万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第一次全面超越日本、德国、美国这些老牌汽车强国。   二十年前,中国马路上几乎全是合资车和进口车,自主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挣扎。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用“市场换技术”的办法吸引外资品牌建厂,合资条款里要求转让技术。   但现实是,外国车企只搬来落后一代的生产线,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环节从不开放。国内车企学到的主要是组装和销售,始终没法掌握真正的技术。     燃油车的差距短时间难补,新能源汽车成为突破口。2015年前后,国家开始密集出台补贴政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成了技术主战场。   宁德时代到2023年电池装机量全球占比超过36%,比亚迪不仅自己造车,还给特斯拉供货。   等到“三电”系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车企开始在欧洲、东南亚大批出口。     这种转变并不只在汽车行业。2000年之前,中国修地铁需要从德国、日本进口盾构机,一台价格超过5亿元,而且设备一旦故障,必须请原厂工程师来修,还得在机身周围拉警戒线,不让中方人员观察拆解。   如今,中国中铁工程装备的盾构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出口到20多个国家。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工业母机领域。过去,从德国进口一台高精度五轴机床,不仅价格高昂,还限制用途并定期检查。   现在国内多家机床企业已能生产满足航空、航天、军工需求的设备,大部分领域实现了自主供应。     到2023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约35%。从大飞机C919的首批交付,到高铁和造船业在全球占据领先,中国用二十年完成了发达国家五十年的跨越。     中国的科技突围不是偶然,而是长期战略的结果,集中力量办大事、锁定关键技术方向、持续十年以上的投入,让很多人曾经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庞大的市场给企业提供了试错和迭代的空间,完整的产业链保证了项目落地速度。在未来,像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这些领域,都可能上演类似的“逆袭”。    

0 阅读:4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