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在外的亲信中,燕郡王罗艺是第一个密谋造反的。李世民即位后,为了安抚罗艺,让他开府仪同三司,不想等来的却是罗艺调动大军,准备杀往长安的消息。 罗艺出身幽州将门,自幼在军中耳濡目染,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反王割据一方,。罗艺看准时机,以 "清君侧" 为名发动兵变,吞并周边军队,很快控制了整个幽州地区。 当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势力不断壮大后,罗艺经过深思熟虑,于武德三年(620 年)正式归附大唐,被封为燕王,继续镇守幽州。 归附唐朝后的罗艺,很快展现出他的军事价值。当时北方突厥经常南下侵扰,幽州作为北方门户首当其冲。 罗艺凭借多年镇守边疆的经验,多次挫败突厥入侵,成为大唐北疆的 "定海神针"。罗艺率领的幽州军战斗力极强,尤其是精锐的骑兵部队,在与突厥的多次交锋中屡建奇功,罗艺的威名也因此传遍朝野。 但这位战功赫赫的边关大将,性格中却有着致命缺陷 ,刚愎自用、骄横跋扈。罗艺在幽州独断专行,对朝廷派来的官员动辄呵斥,甚至擅自处置。 随着唐朝统一战争的推进,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储位之争日益白热化。作为手握重兵的边关大将,罗艺的立场至关重要。 罗艺将宝押在了太子李建成身上,这里面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李建成承诺登基后会给予他更大的自主权,这对习惯了在幽州 "土皇帝" 生活的罗艺极具吸引力。 为了巩固同盟关系,罗艺还将麾下最精锐的幽州突骑调给李建成指挥。这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部队,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明争暗斗中,成为太子阵营的重要筹码。 罗艺的倾力支持,让李建成在军事实力上一度占据优势,也让罗艺与李世民的关系彻底降到冰点。 当时的唐朝官场,许多人都看出了储位之争的凶险,纷纷选择明哲保身。但罗艺却选择了深度绑定李建成,不仅因为利益交换,更源于他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他认为有幽州作为后盾,无论局势如何变化,自己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率领亲信伏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迫使李渊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 远在幽州的罗艺得知消息后,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他不仅是李建成的坚定支持者,还曾公开反对过李世民。 此时的幽州虽然远离长安,但罗艺清楚,以李世民的手腕,迟早会腾出手来清算旧账。 李世民登基后,面临着稳定政局的巨大压力。他知道对李建成旧部不能一味打压,否则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 于是,李世民采取了安抚为主、清算为辅的策略,对大多数李建成旧部既往不咎,甚至加以重用,魏征等人就是典型例子。 对于手握重兵的罗艺,李世民更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 为了稳住这位北方大将,李世民下诏封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 李世民的算盘打得很精:一方面用高官厚禄麻痹罗艺,另一方面逐步收回他对幽州军的控制权。但在罗艺看来,这道任命更像是催命符,他坚信这只是李世民的缓兵之计,真正的清算很快就会到来。 此时的罗艺陷入了两难境地:主动交出兵权入朝,无异于自投罗网;继续据守幽州,迟早会被李世民找到借口征讨。 长期镇守边关形成的强悍性格,让罗艺不愿坐以待毙,一个疯狂的念头逐渐成形,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能凭借幽州军的战斗力,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局面。 经过两个月的犹豫和准备,罗艺正式决定起兵谋反。他以 "清君侧" 为名,在幽州集结军队,号称要讨伐李世民身边的 "奸佞之臣"。 这支由幽州精锐组成的叛军,战斗力强悍,尤其是骑兵部队更是久经战阵,罗艺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仍抱有十足信心。 起兵之初,叛军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豳州。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李世民虽然早有防备,但没想到罗艺会如此迅速地起兵。他立即任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和尉迟恭为行军总管,率领大军前往平叛。 但战争的走向很快超出了罗艺的预料。叛军虽然精锐,但毕竟师出无名,士气并不高涨。 而且,罗艺的谋反并没有得到其他李建成旧部的响应,他只能是孤军奋战。 当唐军主力赶到豳州后,双方展开激战。尉迟恭率领的唐军精锐与罗艺的幽州骑兵正面交锋,几次交锋下来,叛军损失惨重。 随着战局不利,叛军中开始出现哗变。许多将领本就不愿跟随罗艺谋反,只是迫于压力才勉强从命。这些将领纷纷倒戈,甚至有人密谋擒杀罗艺向唐军投降。 罗艺在军中的控制力迅速瓦解,他意识到大势已去,继续抵抗只是徒劳。 在一个深夜,罗艺带着少数亲信和家人仓皇逃离军营,一路向北逃往突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边关大将,此刻如同丧家之犬,只能寄希望于借助突厥的力量东山再起。 逃亡途中,罗艺被身边的亲信斩杀,首级被送往长安邀功。李世民得知罗艺伏诛,下令将其首级悬挂示众,以儆效尤。一场仓促发动的叛乱,就这样以主谋的惨死画上了句号。#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703年,68岁的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尤不解恨,又下令抄了他家,杀光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