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9年,李定国在磨盘山设下三道埋伏,准备全歼吴三桂大军。不料,叛徒卢桂生阵前投降,向吴三桂告知了李定国的布防,导致伏击战变成了正面对决。 几个月前,吴三桂率领的清军主力攻入云南,永历皇帝在仓惶之下,不顾劝阻选择逃往缅甸。 作为南明最后的军事支柱,李定国面临着两难抉择:是护送永历撤退,还是回身与清军决战? 李定国最终选择了后者,他知道如果放任清军追击,南明将彻底失去翻身机会。经过周密勘察,李定国将决战地点选在了地势险要的磨盘山,这里是清军追击的必经之路,陡峭的山势和茂密的丛林,正是打伏击战的绝佳地形。 磨盘山位于今天云南省保山市境内,海拔超过两千米,山间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供通行,两侧是陡峭的悬崖和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 李定国看中的正是这里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地理优势,他精心设计了三道埋伏,准备将吴三桂的大军一网打尽。 第一道埋伏设在磨盘山入口处的 “口袋阵”,由窦名望率领三千精兵驻守。这里山路突然收窄,两侧是数十丈高的悬崖,清军进入此处后根本无法展开阵型。 李定国给窦名望的命令是:等清军主力完全进入口袋后,立刻封锁前后通道,凭借预设的滚石和箭阵给予敌军迎头痛击。 第二道埋伏设在山腰的 “鱼鳞阵”,由王玺带领三千士兵驻守。这片区域树木茂密,士兵们都伪装在树丛中,手中握着上好弦的强弩和锋利的砍刀。 按照计划,当清军被第一道埋伏打乱阵型后,第二道埋伏的士兵将从两侧丛林中杀出将清军分割。 第三道埋伏设在山顶的 “关门阵”,这是李定国亲自坐镇,这里地势最高,可以俯瞰整个战场,既可以支援前两道埋伏,又能防止清军突围。 2月21 日清晨,吴三桂的大军如期而至。这支由三万多清军组成的追击部队,自进入云南以来一路长驱直入,早已变得骄横无比。 清军先锋部队顺利通过了磨盘山入口,丝毫没有发现埋伏的迹象。窦名望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眼看着清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走过了第一道埋伏圈,主力部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 “口袋阵”。 窦名望低声对身边的亲兵说:“再等一等,等吴三桂本人进来,咱们就大功告成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意外发生了。南明大臣卢桂生因贪生怕死,竟然趁乱偷偷跑到了清军阵营,向吴三桂告密。 卢桂生不仅说出了李定国的全部埋伏计划,还详细指明了三道埋伏的具体位置和兵力部署。 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惊失色,立刻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同时命令弓箭手向两侧丛林中射箭,货期部队对着可疑区域进行射击。 窦名望见计划已经泄露,当机立断下令发动攻击。但由于失去了突然性,清军很快稳住阵脚,凭借兵力优势开始反扑。 伏击变成了强攻,但李定国没有慌乱。他在山顶看到清军已经识破埋伏,立刻下令各部队变阵迎敌。 第二道埋伏的王玺,见窦名望面对上万清军的围攻,也只能率部杀出,试图解围。 李定国这边,手头兵力也很有限,他一面将大部分兵力派出去作战,一面据险督战。 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这时清军征南将军卓布泰率二万多援军赶到,李定国见大势已去,只得下令撤退。 此战,三道防线的万余明军,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大将窦民望、王玺战死阵前。 清军在此战中伤亡更大,仅将领就战死了固山额真沙里布、祖泽润等二十余人,官兵伤亡过万。 磨盘山之战后,李定国率领残部退到边境继续抗清,但此时的南明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根据地,兵力和粮草都极度匮乏。更致命的是,永历在缅甸被缅王软禁,失去了号召力。 之后,吴三桂率领清军进入缅甸,缅王在军事压力之下,将永历交给了清军。 次年,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缢杀,南明王朝正式宣告灭亡。 消息传到李定国军中时,这位铁血将军一口鲜血喷出,从此一病不起。 1662年6月,李定国在勐腊军中病死,年仅四十二岁。临终前,李定国对儿子说:“宁可死在荒野,也不能投降。”#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724年,清军在郭隆寺激战并大败两万喇嘛。清军攻克郭隆寺后,岳钟琪将投降的60
【1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