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年,嘉靖皇帝和几个大臣去山里打猎,为了行动方便,特意换了装束。谁知,刚一进山,就见一个白发道士盘坐山道,倒地就拜:“陛下,小臣在此,挡住了您的去路,罪该万死!” 嘉靖皇帝二十岁当上皇帝那会儿挺能干的,把明朝正德年间乱收的税都砍掉不少,遇到灾荒还自己掏钱救济百姓。那时候大家觉得这皇帝能成大事,谁知道后来他突然迷上道教,整天跟道士炼丹,最后连早朝都不上了。 1524年的嘉靖,刚满二十岁,龙椅还没坐热乎。他不是先帝的亲儿子,是从湖北安陆藩王位置上被推上来的,靠着“大礼议”之争把反对他的大臣收拾得服服帖帖,正憋着股劲想证明自己比谁都强。只是这股劲没往朝政上使多久,就拐了弯——他总觉得当皇帝不够,还想长生不老,道教那套“修仙飞升”的说法,刚好挠到了他的痒处。 那位拦路的道士。姓邵,没人知道他具体叫啥,只知道他在京郊的白云观混了些年头,平日里专靠给达官贵人算卦混饭吃。这人眼睛毒,耳朵尖,京城里哪路神仙要出巡,哪处府邸有动静,他总能提前摸个七八分。这次嘉靖换了便装打猎,消息本该捂得严实,可他愣是蹲在了必经的山道上,像是算准了时辰。 同行的大臣里,有个叫杨廷和的老臣,眉头当时就皱成了疙瘩。他跟着嘉靖从安陆到北京,看着新皇帝从励精图治变得神神叨叨,心里急得冒火。这会儿见个道士隔着老远就认出“便装陛下”,哪会信什么“仙机”,分明是有人走漏了风声,或是这老道在玩什么把戏。 嘉靖却眼睛一亮。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青布短褂,又摸了摸头上的毡帽——这打扮跟山里的猎户没两样,道士居然一眼认出,这不就是“有道行”的证明?他几步走到老道面前,声音里带着兴奋:“你怎知是朕?” 邵道士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像筛糠,却句句往嘉靖心坎里钻:“陛下是真龙天子,身上有紫气缭绕,小臣昨夜观天象,见紫微星偏南,便知今日陛下会驾临此山。小臣不敢挡驾,只是想献一份薄礼——这是小臣炼的‘清心丹’,能助陛下凝神静气,延年益寿。”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双手举过头顶。 杨廷和在旁边看得牙痒痒,刚想开口说“此等江湖术士不可信”,就被嘉靖一个眼神瞪了回去。新皇帝接过瓷瓶,打开闻了闻,一股说不清的香味飘出来,竟觉得浑身舒坦。 “好!好个识天象的道士!”嘉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你既识得真龙,便随朕回宫,以后就在钦安殿当值,陪朕修道。” 邵道士磕头如捣蒜,嘴里不停喊“谢陛下隆恩”,额头磕出了血都没察觉。 杨廷和看着这一幕,心里凉了半截。他太清楚,这道士哪是识天象,分明是识人心——知道皇帝想当“神仙”,就编出“紫气缭绕”的鬼话;知道皇帝爱面子,就捧着“真龙天子”的名头往上凑。可嘉靖信了,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觉得自己离“飞升”又近了一步。 从那以后,邵道士成了宫里的红人。他不用上朝,不用管政事,天天陪着嘉靖在道观里炼丹、念咒,还时不时编些“祥瑞”的谎话——今天说井里冒出灵芝,明天说宫里的桃树开了并蒂花,把嘉靖哄得团团转。 大臣们急得跳脚,联名上书骂邵道士是“妖道”,劝皇帝别再沉迷。嘉靖却把奏折扔在地上,指着为首的杨廷和骂:“你们懂什么?邵道长是上天派来助朕的,再敢诋毁,定不饶你们!” 没过几年,杨廷和被逼得告老还乡,其他敢说话的大臣也被贬的贬、罚的罚。朝堂上剩下的,大多是些顺着皇帝说“修道好”的软骨头。 邵道士的胆子越来越大,炼的丹药里加了铅、汞这些毒物,说能“加速成仙”。嘉靖吃了,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白天昏昏沉沉,晚上却精神得很,常常半夜起来对着月亮磕头。 到了后来,他干脆搬进了西苑的道观,连乾清宫都不回了。早朝停了,奏折堆成了山,地方上的灾荒、边境的战事,他全不管,一门心思等着“飞升”。 那瓶所谓的“清心丹”,后来被打扫的小太监扔在了垃圾堆里。邵道士呢?在宫里混了十几年,捞够了钱,趁着嘉靖病重,偷偷卷了金银跑了,从此杳无音信。 嘉靖到死都没等到“飞升”,只落得个体弱多病,三十多年的皇帝生涯,前半段还算清明,后半段却被这些“道士”和“丹药”搅得一塌糊涂。有人说他是被猪油蒙了心,也有人说,他不是想成仙,是当了皇帝还怕失去权力,才寄希望于“长生”——可这世上哪有长生的药,只有被欲望迷了眼的人。 信息来源:据《明史·世宗本纪》《明实录·世宗实录》及《万历野获编》等相关记载整理
一天夜里,李自成正要休息,陈圆圆却突然走进房中,开始解腰带,脱衣服。这一幕,把闯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