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贸易战打到现在,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中国几乎不在回应美国的挑衅,而美国却整天变着花样说中国。 2025年的斯德哥尔摩,一场看似平常的中美贸易会谈,却再次上演了熟悉的“罗生门”。 谈判桌这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变幻莫测,他前一秒还在盛赞谈判达成“顺利公平的协议”,后脚就对是否访华含糊其辞。 他的财长贝森特也对外宣称会谈“具有建设性”,甚至谈到了中国“十五五”规划的细节,可是在谈判桌的另一边,中方代表团却平静得反常。 商务部官员李成钢仅用一份简短通告总结了会谈,说双方进行了“坦诚沟通”,同意推动暂停关税,再无一字多言。 这种反差其实早已不是新闻,一方喋喋不休,时而强硬时而示好,前后矛盾;另一方则惜字如金,沉稳得近乎冷淡。 同一场博弈,为何会呈现出如此分裂的姿态,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战略盘算与实力变迁。 要看懂这场戏,得先看看美国那出经久不衰的“对华独角戏”。剧本的核心动机之一,就是简单有效的“甩锅”。 每当国内经济不稳、物价飞涨,把矛头对准中国,远比承认自身政策失误来得轻松,也更能凝聚人心。 特朗普尤其深谙此道,他明白只要持续摆出“对华强硬”的姿态,就能巩固基本盘、维持政治热度,所以哪怕只是重复陈词滥调,也必须天天把“中国”挂在嘴边。 而这种言行撕裂,不只体现在政客与企业之间,嘴上喊着“脱钩”,苹果、特斯拉却在中国越投越多,更在美国政府内部激烈上演。 贸易战以来官员们的表态就混乱不堪,财长姆努钦曾在电视上说谈判进展顺利、关税有望降低,可转头贸易顾问纳瓦罗就宣称美国早已失败,必须下狠手。 这种自相矛盾的信号,也让全球市场跟着坐上了过山车,投资者只能天天盯着白宫猜谜。 面对美方的喧嚣,舞台另一边的中国,其反应策略却经历了一场悄然的进化。贸易战刚开始时,中国的回击同样是针锋相对,毫不示弱。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威胁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几小时后,中国商务部就宣布了同等规模的反制,你来我往寸步不让。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似乎想明白了:跟一个热衷制造话题、渴望聚光灯的对手打口水仗,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正中对方下怀,帮他赚足了全球的目光,于是策略的天平开始倾斜。 中国逐渐从积极回应,转向“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把外部压力当作倒逼内部改革的动力,这份沉得住气的定力,背后是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底气。 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和着眼未来的规划,中国选择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自身上。 因此面对美方反反复复的挑衅,中方的回应也愈发固定:一份简短、冷静、只说结果的官方通告。 中国的这份定力,正是在一场场拉锯战中淬炼出来的。回顾这场贸易战的轨迹,更能理解美方政策的摇摆是何等常态。 “休战”与“毁约”的戏码循环上演:从2018年到2019年的两次G20峰会,双方两度达成共识,同意暂停加征新关税。 谁知和平的窗口期总是格外短暂,特朗普一则“中国违约”的推特,就能轻易撕毁之前的默契,将关税从10%骤升至25%。 他甚至在谈判期间突然宣布对剩余商品加税,更一度在推特上命令美国公司撤出中国。 即便是2020年签署了第一阶段协议,这种不确定性也并未终结,特朗普的态度就在“伟大胜利”和“抱怨执行太慢”之间来回切换。 说到底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早已从单纯的关税摩擦,演变成了一场两种发展模式的耐力长跑。 一方是热衷制造话题、追逐短期政治热度的短跑选手,其政策充满了表演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则选择了着眼长远、积蓄内功的长跑路线,将外部的挑战内化为推动自身经济转型的契机。 喧嚣与静默的对比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当喧嚣散去,这场比拼耐力与定力的长跑,最终谁的发展道路会被证明走得更稳、更扎实呢。
中国美贸易战打到现在,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中国几乎不在回应美国的挑衅,而美国
军机Talk
2025-08-09 12:46: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