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市长竟然在核爆80周年纪念仪式上致辞时冷不丁蹦出一句“国破山河在”,这是真把

天天纪闻 2025-08-09 12:16:52

广岛市长竟然在核爆80周年纪念仪式上致辞时冷不丁蹦出一句“国破山河在”,这是真把自己当成受难英雄了是吧?   广岛和长崎的核爆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惨剧,数十万平民在瞬间失去生命,幸存者至今仍承受着核辐射的后遗症。   每年的纪念仪式上,日本官方都会强调这一悲剧,并呼吁废除核武器,这本身无可厚非。   例如,松井市长在今年的和平宣言中多次提到核爆的惨状,如“广岛被夷为平地,尸体面目全非”“幸存者在痛苦中挣扎”,并呼吁国际社会“以对话代替核威慑”。   这些表述确实充满了对战争苦难的反思,也符合全球反核的主流价值观。但问题在于,日本官方在纪念核爆时,几乎从不提及这一悲剧的历史背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   1945年,日本已经在亚洲战场陷入绝境,但仍拒绝投降,甚至制定了“一亿玉碎”计划,试图以本土决战拖延时间。美国投下原子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加速战争结束,减少盟军和日本军民的伤亡。   然而,日本官方在纪念仪式上却刻意淡化这一因果关系,将核爆描绘成单纯的“受害者遭遇”,而回避日本作为战争发动者的责任。   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广岛的纪念活动在国际社会眼中,多少带有“选择性记忆”的色彩。   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是复杂的:它既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给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广岛和长崎的平民又是核爆的直接受害者。   这种双重身份本应成为日本深刻反思战争的起点,但现实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官方叙事中,日本往往将自己包装成“唯一的核爆受害者”,并以此作为道德制高点,呼吁国际社会废核。   例如,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今年的纪念仪式上宣称,日本有“使命”领导全球无核化进程。然而,这种呼吁却缺乏历史纵深。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近年来的一系列举动正在强化这种“受害者叙事”,同时试图摆脱加害者的历史包袱。   例如,日本政府不断增加军费,与美国加强军事同盟,甚至讨论“核共享”方案,这与其倡导的“无核武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日本在教科书和公共教育中,对侵略历史的描述依然模糊不清,导致年轻一代对战争责任的认知严重缺失。这种割裂的叙事,使得日本的和平呼吁在国际社会中难以获得真正的道德共鸣。   日本官方的叙事策略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质疑。中国、韩国等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多次指出日本必须正视历史,承担战争责任,而不是仅仅强调自身的受害经历。   例如,韩国网友曾尖锐地批评:“日本作为轴心国之一,在战争中犯下累累暴行,却从未向亚洲受害者道歉,有什么资格呼吁默哀?”这种声音反映了亚洲国家对日本历史态度的普遍不满。   在日本国内,对核爆纪念的叙事也存在分歧。一方面,反战民众和部分学者强调,广岛核爆是侵略战争的结果,日本不能只做“受害者”而逃避责任。   例如,反战活动参与者矢岛寻指出:“广岛的悲剧源于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我们不能忘记这一点。”   另一方面,右翼势力则试图将核爆与“英灵”等同,甚至将核爆受害者与二战中战死的日军士兵相提并论,这种扭曲的历史观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分裂。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日本在渲染自身“受害者”身份的同时,却在核材料储备和军事政策上展现出矛盾态度。   日本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却储存了足够制造上千枚核弹头的分离钚,这种“核门槛”国家的地位,与其倡导的无核理念背道而驰。   个别右翼政客甚至叫嚣“自主拥核”,这让日本的和平呼吁显得尤为苍白。   纪念广岛核爆,本质上是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是对和平的珍视。但这种反思必须建立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   对于日本而言,真正的和平呼吁需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深刻反省侵略历史,承认对亚洲国家的伤害;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践行无核承诺。   例如,日本可以通过修改教科书、向战争受害者道歉、彻底废除《美日安保条约》中的军事同盟条款等方式,展现其反思诚意。只有这样,广岛的纪念活动才能超越国界,获得全球的道德认同。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广岛核爆80周年的纪念,也提醒我们思考如何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当前,俄乌冲突持续升级,核威慑言论甚嚣尘上,国际社会正面临新的安全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岛的教训尤为珍贵:任何战争都没有赢家,唯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而这,正是纪念广岛核爆的真正意义所在。   广岛市长是否真的引用了“国破山河在”或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在纪念核爆时的叙事逻辑。   将自己塑造成纯粹的“受难英雄”,回避历史责任,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反而会让日本在历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0 阅读:12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3

用户10xxx43

2
2025-08-09 20:19

痛打落水狗,再给两颗氢弹,要强的中国人一定比美国猛。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