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战败前,唐生智还做梦想利用南京旧有的城墙抵挡日军的进攻,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厚重的城墙在日军的重型火炮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那时候的南京城还没有大规模的改建升级,城墙保留的还相对完整。 作为旧都,城墙修建的异常坚固,高度足有12米。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米到10米,单靠人力甚至靠轻火器想要翻越城墙简直难于登天。 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唐生智作出了日军不可能攻破城墙,进入城内的论断。基于这样的判断,他都没有在城墙进行现代化工事的建设,部署的防御力量也以轻火器为主。 12月,战斗一打响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上海派遣军和第10师团所属的重炮旅团,火炮联队,以及独立火炮部队所拥有的各类型火炮,从75毫米到240毫米林林总总得有200余门。 特别是作为攻城利器的240毫米重型火炮足有12门之多,哪怕是150毫米重型火炮也有60门。 从12月1日到12月13日,10多天的战斗里,日军总共发射的炮弹不下5万发。只要240毫米重型火炮一开炮,南京城墙就得有一处缺口被轰开。 中华门和中山门就是遭到了240毫米和150毫米火炮的轰击而失守的,守军的伤亡更是惨不忍睹。 88师和教导团只能靠着手中的轻武器和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寇搏斗,但结局失败了。 那时候的中日差距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日军口径最小的75毫米野战炮都是咱们可遇不可求的。 除了装备差距,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落差。像唐生智这样的守将还停留旧军阀的互殴战当中,缺乏现代作战理念。 另外,日军在攻城的时候毫无顾忌,不会怜悯平民,只顾一味开炮也是他们能够速战速决的关键。 城墙不仅没有守住南京,救了自己,反而成为了束缚守军作战的牢笼。
曾有八路军抗战老兵回忆:在日军残酷扫荡的年代,即便是我军主力团,若被其一个中队死
【150评论】【1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