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冀察纵队政委刘道生发现,司令员郭天民瞒着军区首长聂荣臻,将一万多本

海边观潮客 2025-08-06 21:23:34

1946 年,冀察纵队政委刘道生发现,司令员郭天民瞒着军区首长聂荣臻,将一万多本该复员的老兵,悄悄的留下了。​ 1946 年,国共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双方通过 "双十协定" 确认了和平共处的方针,为了表达诚意共产党下达了裁军整编的指令,各大军区纷纷执行。​ 刘道生找到郭天民时,这位硬仗里拼出来的司令员正蹲在训练场边抽烟,看着老兵们操练。“这些人都是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的,扔回乡下能干啥?” 郭天民磕了磕烟灰,眼睛盯着远处的靶场,“和平是盼来的,但手里没硬家伙,这和平能坐住?”​ 原来郭天民没把老兵塞进正规编制,而是打散了编进地方武工队,名义上是 “联防民兵”。白天扛锄头种地,晚上带着枪练刺杀,军饷粮草全从纵队牙缝里省出来。这事传到聂荣臻耳朵里时,老首长急得拍了桌子,可赶到冀察一看,又把话咽了回去 —— 那些老兵枪不离手,连村里的娃娃都跟着学卧倒。​ 没过仨月,国民党军队果然撕了协定,几十万大军压向解放区。别的部队刚裁军,新兵还没练出模样,冀察纵队却凭着这些 “编外老兵” 顶住了头一波进攻。有个参加过长征的老班长,带着民兵在山坳里埋地雷,硬是把一个团的敌人拖了三天三夜。​ 有人说郭天民抗命不遵,可战场上的胜仗最有说服力。后来聂荣臻在军区会议上提了句:“郭天民胆子大,但心不偏。” 裁军是为了和平,可和平从来不是靠退让换来的。那些被留下的老兵,手里的锄头能种地,肩上的枪能护家,这才是最实在的诚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58

猜你喜欢

海边观潮客

海边观潮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