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了陈家,8岁的陈子善站出来,对着朱元璋怒吼道:“我祖父为你挡了九箭,父亲为了大明战死沙场,你为何还要抄我陈家!”朱元璋看着他,脸上带着寒意回复道:“我没诛你九族,你就应该很感谢了!”
在那年的南京城,锦衣卫的铁蹄踏碎了临江侯府的宁静,八岁的陈子善被家仆按在墙角,眼睁睁看着那些穿着飞鱼服的刽子手将他的家族连根拔起。
当这个孩子挣脱束缚冲到朱元璋面前时,他稚嫩的怒吼像把尖刀划破了凝固的空气:“我祖父为你挡了九箭,父亲为了大明战死沙场,你为何还要抄我陈家!”
龙袍下的朱元璋嘴角抽动,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颤动,最终化作冰封般的寒意:“我没诛你九族,你就应该很感谢了。”
回望二十七年前的鄱阳湖,硝烟中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重叠,1363年那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水战中,陈德像堵肉墙般挡在朱元璋面前,九支羽箭深深扎进他的胸膛。
史书记载这位猛将中箭后仍死战不退,直到常遇春的援军赶到才轰然倒地。
朱元璋抱着血人般的陈德在摇晃的战船上立誓:“我定永不负你!”这句话随着鄱阳湖的浪涛传遍三军,谁曾想竟在岁月里发酵成最辛辣的讽刺。
陈德至死都想不到,自己用命换来的临江侯爵位,最终成了催命符。
翻开《明太祖实录》,会发现这种悲剧在洪武年间几乎成了模板。
汤和的姑父因隐瞒田产被处决,蓝玉纵容家奴强占民田还把御史乱棍打出,郭英私养家奴又擅杀平民,这些淮西功臣的斑斑劣迹被铁榜律令明文禁止却屡禁不止。
朱元璋的屠刀看似针对贪腐暴行,实则藏着更深的算计。
当陈德之子陈镛被卷入胡惟庸案时,哪怕这个年轻人早已战死沙场,朱元璋仍执意将陈家列入清洗名单。
史学家发现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抄家当日锦衣卫特意带走了陈德当年的战甲,那件挂着九支箭头的铠甲本是功勋证明,转眼就成了谋反罪证。
站在奉天殿的台阶上望去,南京城的屋瓦在夕阳下泛着铁青色。
晚年的朱元璋就像个疑神疑鬼的老猎户,把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逐个锁进谋反的笼子。
胡惟庸案牵连三万余人,空印案让数百衙门血流成河,连替他挡过箭的恩人都逃不过秋后算账。
民间流传着一个版本,陈子善最终没能活到成年,这个在史书里“隐姓埋名”的孩子,其实被秘密处决在某个雪夜。
倒是朱元璋晚年写给朱标的《御制纪非录》泄露了天机,他在训诫太子时直言:“功臣多恃功犯法,此辈不除,将来尾大不掉。”
深宫里的烛火将朱元璋的影子投在墙上,扭曲成张牙舞爪的猛兽。
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始终活在恐惧中,他害怕功臣变成新的豪强,更害怕有人揭穿权力宝座下的秘密。
当陈子善喊出“祖父为你挡箭”时,真正刺痛朱元璋的或许不是忘恩负义的指责,而是那个孩子眼中毫无畏惧的清澈,这种眼神在充满算计的朝堂上早已绝迹。
史官们用春秋笔法记下“未诛九族已是开恩”的冷酷,却不敢写老皇帝回宫后砸碎了整整一殿瓷器。
鄱阳湖的波涛依旧拍打着堤岸,那些沉入湖底的箭矢早已锈蚀成泥。
陈德的故事被改编成忠君戏码在民间传唱,戏文里总刻意忽略二十七年后那场抄家。
百姓们说这是陈德在问朱元璋讨要那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而历史给出的答案,永远定格在1390年血色黄昏里孩子撕心裂肺的质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