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便决定

历史追星者 2025-07-28 09:20:17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完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就改变了他的一生。

孙家栋,1929年出生在辽宁复县一个贫苦农家。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肉了。他是个左撇子,因为这个习惯差点失学,老师觉得左手写字不规范,逼他改用右手。他硬是咬牙练了出来,才保住了读书的机会。这股倔劲儿从小就跟着他。1940年代,战争让学校停课,他只能在家自学,借着昏暗的灯光啃旧书本,心里始终相信和平会来。1948年,他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建筑工程,想着以后能给老百姓盖结实的房子。 1950年元宵节那天,他本来计划回老家跟家人团圆。谁知走到半路,食堂里传出消息:有红烧肉!这在当时可是稀罕事儿,他小时候连肉汤都喝不上,更别提红烧肉了。他犹豫了一下,决定先去吃了这顿再走。吃完饭,食堂广播突然通知空军招技术人员,他一听就放下了饭盒,跑去报名。这次报名成了他人生的大转折。

报名成功后,他加入了空军技术队伍。虽然他对航空技术完全不懂,但他靠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拼命学,很快就上手了。1951年,他被选中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学飞机发动机设计。在苏联的五年,他整天泡在课堂和实验室,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1958年回国,他进了钱学森领导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搞导弹研究,一步步在技术岗位上站稳了脚跟。 1960年代末,中国航天事业刚起步,条件艰苦得不行,设备简陋,技术也落后。孙家栋被推到前台,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他带着团队在破旧的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干,改图纸、调设备,硬是把活干成了。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了第五个能自己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事儿全国人民都振奋不已。 之后,他又当了好几个大项目的总设计师,像“实践一号”、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还有“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他还参与了“东风一号”导弹的研发,为国防科技添砖加瓦。2003年,他接手探月工程,带着团队搞出了嫦娥一号和二号,让中国探月梦变成了现实。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也有他的心血,中国能有自己的导航系统,他功不可没。

孙家栋的成绩不是白来的。1988年,他成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进了中国科学院;1999年,拿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还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11年,领导人亲自去他家看望,代表国家对他的尊重。2018年,他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航天科技的重要推动者。 现在,孙家栋已经90多岁了,可他心里还是放不下来航天事业。他的故事从1950年元宵节那碗红烧肉开始,一路走到今天,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中国航天崛起的缩影。那碗红烧肉,就像个不起眼的开关,打开了他和国家命运交织的大门。一个普通人因为嘴馋吃了一顿红烧肉,结果走上了航天这条路,成了国家的大功臣。生活里有些小决定,看似不起眼,却能改变整个人生。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历史追星者

历史追星者

历史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