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在举行授衔仪式之际,他竟猛地一把扯下肩章,而后扬长离去,紧接着便立下了一则坚定的誓言:死后决然不会身着军装下葬!
段苏权,1904年出生于湖南茶陵一个普通农家。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小时候没读过啥书,吃不饱饭是常态。可就是这么个苦出身的人,后来成了革命队伍里响当当的人物。1927年,他投身革命,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那会儿正赶上秋收起义失败,队伍被打散,他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战斗生涯。 红军时期,段苏权不是那种坐后方指挥的干部,而是真刀真枪往前冲的硬汉。他参加过五次反“围剿”,长征路上也没掉队。爬雪山、过草地,饿了啃树皮,渴了喝泥水,这种苦他都熬过来了。到了抗日战争,他带着部队跟日军硬碰硬,打过不少漂亮仗。解放战争时,他又在东北、西北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段苏权这辈子没少流血,没少拼命,他的军功章是用命换来的。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授衔,全国上下都沸腾了。这是对革命军人多年付出的认可,也是对他们身份的肯定。段苏权那会儿已经是西北军区的后勤部部长,资历老、战功多,大家都觉得他怎么也得评个中将,甚至有人私下猜他能上大将。毕竟,从红军时期就干到解放战争的老同志,全国也没多少。可结果出来,段苏权被定为少将。这对他来说,像是一盆冷水泼下来。
要知道,那时候的军衔评定不光看战功,还得掺杂资历、职位等一堆因素。段苏权虽然打仗厉害,但文化水平不高,又一直在后勤岗位,没太多显赫的指挥履历。跟那些带兵打大仗的将领比,他的位置就显得有点“吃亏”了。 但段苏权不是那种计较名利的人,他不满的不是军衔高低,而是觉得自己一辈子为革命拼杀,最后却被“低估”了。他心里憋着一口气,觉得这少将军衔配不上自己的付出,更配不上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 到了授衔那天,段苏权穿着崭新的军装,肩上挂着少将肩章,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仪式开始时,一切都按部就班,可当他接过军衔证书的那一刻,情绪突然爆发了。他一把扯下肩上的少将肩章,当着所有人的面摔在地上,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离开时,他留下一句话:“我死后,绝不穿这身军装下葬!” 这一举动,把在场的人都震住了。要知道,那是个讲究纪律和服从的时代,这种公开抗议的行为,简直是破天荒。有人说他太冲动,有人说他不识大体,可更多人心里明白,段苏权这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甘和坚持。
段苏权为什么这么干?其实,这跟他一生的经历和性格分不开。他是个直肠子,认定的事儿就九头牛都拉不回。从红军到解放军,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为信仰打仗,不是为军衔、地位。那时候的革命者,很多都有种朴素的想法:功劳是大家的,牺牲是自己的。段苏权觉得自己肩上的星星,代表的不只是他个人,还有那些没活到胜利那天的手足兄弟。 少将军衔在他眼里,不是荣誉,反而像一种“误解”。他觉得自己被框住了,没能真正体现他和战友们的价值。所以,他宁可撕掉肩章,也不愿让这身军装变成他生命的“标签”。 1968年,段苏权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果然兑现了誓言,死时没穿军装,而是挑了件最普通的衣服下葬。这件事传出去,又让人唏嘘了一阵子。有人说他固执,有人说他真性情,但不管咋说,他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段苏权的故事,到今天听起来还是挺震撼的。他的举动,可能在当时看来有点“离经叛道”,但也正因为这份真实,才让人觉得他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