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19日,临近中午时分。
在河北省三河县栲栳山村,民兵中队长姚成宝刚刚完成任务,正准备返回村中,却意外遭遇了一队日军。
当姚成宝瞥见那群穿着“黄皮狗”制服的日军时,内心一震,他的第一反应是迅速掉头逃跑。然而,距离过近,根本来不及逃脱。几名日军见他企图逃跑,立刻高声喊叫着追上他,很快便将他围住。几下枪托狠狠地砸在他的身上,姚成宝被击中后,嘴角流下了血,双腿一软,一瘸一拐地跑不动了。随即,姚成宝被日军拖拽着拉到队伍后面,两个日军士兵分别在他左右看押,逼迫他继续行进。
姚成宝心中一阵疑惑,“我是不是被敌人认出了?”他透过眼角偷偷看着这两名押解他的日军士兵,心中暗想,如果他们真发现自己是抗日力量的成员,应该会把自己捆绑起来,而不是如此松松垮垮地看押自己。
不久,姚成宝的心中渐渐明了,原来这支日军并非特意来抓他的,他们只是随便抓了一些壮丁。这些日军并不认识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是抗日分子。他们的目的不过是抓取劳力,充实后方工事建设与物资运输。看样子,日军又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随着队伍行进,姚成宝周围很快聚集了许多其他青壮年,大家都低着头,愁眉苦脸地跟在日军后面,脸上满是无奈与恐惧。然而,在这些人中,姚成宝的情绪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姚成宝意识到敌人并不认出自己,他的心情逐渐平稳下来,至少,自己并未暴露身份,这给了他继续寻找机会脱身的希望。
午饭时,日军队伍来到小唐村,随即进了村中的一户大地主家中用餐。姚成宝与其他被抓的壮丁一起,被迫跟随日军进入院中。日军的队长和士兵们被主人迎进屋内享用午餐,而这群壮丁只能无助地蹲在院墙根下,饿着肚子,没人理会。
院门口有两名日军士兵把守,想要离开院子,必须经过他们。而这些被抓的壮丁似乎已经放弃了逃脱的念头,他们垂头丧气,像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没有一个人留心到,姚成宝在这个时候悄悄地站起身,趁着日军不注意,灵活地沿着院墙根部绕行,悄无声息地溜进了地主家西屋。
西屋里,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还有几袋米放在粮缸旁。姚成宝的目光迅速锁定在那些米袋上,他走上前,扛起一袋米,推开西屋的门,毫不犹豫地大步走了出去。
那时,地主家里忙碌着进进出出的村民,还有一些汉奸在给日军送水送茶,屋内的气氛热闹非凡。姚成宝借着这个人多眼杂的时机,混入人群中,朝大门走去。尽管他的心跳得异常剧烈,但步伐依然从容不迫。
快到大门时,他看见门口的两名日军士兵还在站岗,内心的紧张感再次涌上心头,但他硬着头皮,毅然迈出了步伐。
正当姚成宝踏出院门时,一名日军士兵突然叫住了他:“站住!你要干什么?”姚成宝转过身,面无表情地看着对方,心里明白,这些日军对自己根本没有印象。
“太君命令我去那边做饭,米西米西!”姚成宝指了指院外的土灶台,恭敬地答道。
日军士兵只是随手一挥,“开路开路。”姚成宝便趁机迈开步伐,走向灶台的方向。
灶台旁的村民和伙计们忙碌着烧饭端菜,姚成宝把米袋放下,与他们聊了几句,趁着旁边日军不注意,悄悄溜进了旁边的小巷。沿着小巷转了几个弯,姚成宝终于借着黑暗和杂乱的环境,成功从村子中溜了出去。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平凡的草根英雄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奋勇抗敌,他们的名字大多湮没在历史的尘土中,然而他们的故事依然是那个时代人民抗争的缩影。尽管这些故事很少有人提起,但它们依然是那幅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