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书写者:司马家族的三宗罪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他们通过史书来美化自己的形象,贬低对手,将自己的成功渲染为天命所归。胜者的故事常常成了最终的定论,人民的支持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结果。而在三国的历史中,司马家族无疑是最后的赢家。他们不仅通过司马懿的巧妙谋略从曹魏手中夺取了政权,其后又通过司马昭和司马炎的继承,将蜀汉和东吴相继灭掉,最终统一了整个中国,建立了晋朝。然而,尽管他们成为了历史的主角,书写者,却为何仍然被后世诟病,留下了永恒的污点?这背后,是三宗罪的存在。
一宗罪:违背洛河之誓
洛河之誓的故事起源于东汉的建立,而它也最终因司马懿而成为了背信弃义的象征。公元8年,王莽篡位称帝,发动一系列改革,史称“王莽新政”。这些改革激怒了许多地方豪强,刘秀便是其中之一。刘秀作为刘邦的后裔,在汉室江山被窃后,率领起义军反抗王莽,最终成功推翻了新朝,恢复了汉室政权,建立了东汉。
刘秀在登基为帝后,开始扫除其他藩王和割据势力。公元25年,他亲自率领20万大军攻打洛阳,目标是要消除更始帝刘玄的亲信将领朱鲔。朱鲔是当时洛阳的守将,曾建议刘玄杀害刘秀的哥哥刘演,致使刘秀对其恨之入骨。尽管朱鲔手握10万大军并且牢牢把守洛阳,但刘秀久攻不下,战事拖延,粮草消耗巨大。刘秀为了避免因长期战争导致更大损失,决定通过劝降迫使朱鲔投降。为了消除朱鲔的疑虑,刘秀对着洛水发誓,承诺若朱鲔投降,必不加害,并给予其更高的职务和厚重赏赐。朱鲔信以为真,最终投降,刘秀也信守承诺。
然而,这份以“洛水誓言”结下的信任,却在司马懿手中被践踏。作为曹魏的重要权臣,司马懿曾是曹叡去世后托孤大臣之一。但当曹魏的政权进入内斗时期,司马懿与曹魏宗亲曹爽的争斗愈加激烈。最终,司马懿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成功掌握了曹魏的实权。此时,曹爽仍持有权力,且拥有曹芳这个傀儡皇帝。然而,司马懿以“洛河之誓”为藉口,再次使用承诺来劝说曹爽放弃抵抗,保证其性命和财富。曹爽最终投降,却未料到,司马懿背信弃义,残忍地处决了曹爽全家及其亲信,人数超过五千人,令洛水之誓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二宗罪:当街弑君
249年,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了曹魏的政权,而小皇帝曹芳成为了他手中的傀儡。曹芳逐渐长大,意识到自己无法忍受成为司马家族的附庸,便企图联合张缉等人废除司马师的权力,恢复自己的政治权力。司马师得知后,为了保住自身地位,以曹芳沉迷女色、不亲政为借口,废除了曹芳,立曹髦为新的皇帝。
然而,曹髦登基后依旧不甘心受制于司马家族,他公开揭露“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并密谋除掉司马昭,夺回政权。曹髦急于行动,却极为冲动,亲自带兵准备攻杀司马昭,但却因为手下的兵力不足,最终被司马昭的大军压制。此时,面对自己被围困的情况,曹髦仍顽强抵抗,亲自与士兵并肩作战。然而,太子舍人成济在危急时刻劝谏贾充:“今天的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最终,成济决定亲手将曹髦杀害。就在这场凶杀后,司马昭才从幕后走出,假装悲痛欲绝,抱着曹髦的尸体大哭,极力伪装自己为忠臣。
“当街弑君”这一事件,性质之恶劣,影响极为深远,司马家族的信誉和声望因此彻底崩塌。
三宗罪:引发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时期,经过多年的战乱,最终由司马家族完成了统一。司马炎建立晋朝,初期通过改革政治、振兴经济、推行法治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然而,好景不长,司马炎去世后,皇位传给了儿子司马衷。然而,司马衷却因智力不足,难以承担大任,政权逐渐落入权臣之手,尤其是贾南风掌控了大权。
贾南风为巩固权力,毒死了太子司马遹,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愤。此时,赵王司马伦等人趁机起义,成功杀害了贾南风。贾南风死后,晋朝的内部权力争斗愈演愈烈。司马衷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却无权力可言,整个国家陷入了动荡之中。贾南风死后的权力真空迅速被各地王子所填补,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期间,晋朝皇帝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所杀,整个政权陷入了瘫痪。此时,周围的匈奴、鲜卑、羯、羌等部落趁机侵略中原,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统计显示,五胡乱华期间,约有800万汉人死于非命,民族灾难深重。这段时期的战乱不止,政权更替频繁,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五胡乱华不仅是中华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也让后人对司马家族的评价降到了最低。司马家族在统一国家之后的种种乱象,成为历史上无法抹去的污点。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