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前燕的护国大神慕容恪去世之后,前秦的苻坚与王猛的合作便显现出了他们的雄心。苻坚与王猛对前燕的野心逐渐形成了共识,他们都希望借由一场战争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与声望,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终极目标。而且,苻坚与王猛清楚,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涉及生死存亡,必须慎之又慎,不可贸然行事。于是,苻坚派遣了西戎主簿郭辩,打着匈奴左贤王曹毂名义,前往邺城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了解燕朝的情况。
郭辩以匈奴使者身份深入邺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障碍,迅速摸清了前燕的底细,唯一险些暴露身份的,便是太尉皇甫真几乎识破了他的伪装。因此,郭辩最终向苻坚呈交的报告中提到,前燕朝廷混乱,国家毫无纪律,完全可以攻打;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皇甫真,其他的则可以放心大胆地进攻。这份报告为苻坚扫清了心理障碍,准备立即展开行动。
苻坚心中早有计较,于是迅速筹集军备,调集了大量粮草物资,秘密调集到陕西城(即三门峡)附近,准备发起攻势。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未能如愿。就在苻坚整装待发时,突如其来的“四公之乱”发生了。苻坚的四个兄弟趁机作乱,给了桓温先发制人的机会,桓温迅速向前燕发动进攻,导致苻坚暂时无法如计划进行对燕的进攻。
在桓温的猛烈进攻下,前燕朝迅速向前秦求援,承诺将虎牢关以西的领土作为回报。这一请求正好给了苻坚与王猛一个绝佳的机会,二人深知这是出击前燕的大好时机:消灭桓温后,再突然调转枪口,乘机攻打前燕,拿下这一块肥肉。然而,慕容垂在枋头之战的逆天表现让苻坚稍作犹豫,慕容垂展现出的强大战力令苻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慕容垂的强大防御和猛烈攻击让苻坚感觉如果贸然出击,恐怕会面临不小的风险。最终,苻坚决定暂时按兵不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秦与前燕表面上保持了和平,但双方的矛盾始终未能彻底化解。就在此时,慕容垂在前燕自毁长城的过程中选择了投向前秦,苻坚对于这一变化欣喜若狂,心想:“前燕唯一能威胁到我行动的人,慕容垂,已经投降了,灭燕的计划将会变得更加顺利。”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苻坚准备大展宏图时,前燕还未完全沉寂,天降救星。前燕派遣给事黄门侍郎梁琛前来访问前秦时,成功从苻坚频繁的军队调动和粮草调配中察觉到了前秦即将发动战争的征兆。梁琛及时向前燕朝廷报告,提醒他们前秦可能已经准备发动战争。尽管慕容评对此轻描淡写,认为前秦不会胆敢与自己为敌,但梁琛的警告依然让前燕朝廷有所警觉。
然而,慕容评的轻率和自负,导致他忽视了前秦的动向。尽管高泰等人提出要加强防备,并且指出前秦使者石越显然是间谍,慕容评依然未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继续放松警惕。他不仅忽略了外界的警告,还与石越的奢华生活一起,炫耀燕国的富裕景象。这种盲目自信和奢侈的风气,让前燕军民失去了战斗的激情,士气低落。王猛很快就利用了这一点,他决定发动进攻,趁虚而入。
前秦的王猛与邓羌、杨安等将领发起了一次迅猛的进攻。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猛亲自指挥,另一路由邓羌和杨安负责。王猛采取了“先稳住后续进攻”的策略,兵分两路,迅速摧毁了前燕的防线。最终,前燕的防御体系被突破,邺城成为了前秦的下一目标。
在前燕的战局完全崩溃后,慕容评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面对苻坚和王猛的联合进攻,前燕的高层开始四处逃窜。然而,苻坚的军队紧追不舍,不仅拿下了多个战略要地,还逼迫慕容评放弃一切,投降前秦。
最终,前燕灭亡,苻坚和王猛的联合军事行动成功实现了他们的目标,而这场胜利的背后,充满了复杂的权谋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前燕的覆灭,也让后世的历史学者不断反思,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