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不傻,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肥肉,就是坚持不降息。 最近关于美联储不降息的讨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7-27 02:25:47

美联储不傻,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肥肉,就是坚持不降息。 最近关于美联储不降息的讨论特别多,很多人觉得美联储坚持高利率是在“作死”,甚至有人说这是因为没“收割”到中国所以赌气不降息。 2025年6月美国的CPI同比涨了2.7%,核心CPI更是2.9%,都超过了美联储2%的目标。 这就像锅里的水还在咕嘟咕嘟冒泡,美联储要是这时候关火(降息),水可能就会扑出来烫到人。 比如说,家具价格最近几个月涨得特别快,6月环比涨了1%,而二手车价格虽然在降,但整体物价压力还在。 更麻烦的是,美国政府频繁加征关税,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经济学家估计这会让今年的通胀率再往上推1个百分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上说得很清楚,他们的核心任务是控制通胀和保障就业,现在劳动力市场还挺稳,薪资也在涨,这给了他们坚持高利率的底气。 说白了,美联储现在就像个消防员,火还没灭利索,不能急着收水管。 高利率虽然能压通胀,但也让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现在美国国债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2025年光利息就要还1.2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要分摊近9000美元。 更麻烦的是,2025年到期的国债有9.2万亿美元,政府得重新发债借钱,而高利率会让新债的成本更高,形成“借新还旧、越还越多”的恶性循环。 不过,美联储也有自己的苦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现在有点拧巴:拜登政府之前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等刺激政策,本来是想促进经济,但却推高了通胀,迫使美联储不得不维持高利率。 这种“左手花钱、右手加息”的矛盾,让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的阴影——经济增长放缓(2025年一季度GDP萎缩0.3%),但物价却降不下来。 很多人觉得高利率吸引了全世界的钱来美国“吃利息”,等这波吃完就会回流。但现实没这么简单。 首先,资本流动是分类型的:直接投资(比如建厂)比较稳定,而短期投机资金(比如炒国债)波动性很大。 2025年虽然有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国债市场,但这也推高了美元汇率,让美国出口变得更贵,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 更关键的是,资金回流需要“目的地”。如果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好,或者利率更低,资金可能宁愿留在美国。 比如,欧洲央行现在也在加息,但经济复苏乏力;中国虽然降息,但资本管制严格,外资想进来也不容易。 而且,美联储的政策预期会影响市场。如果市场预期美联储明年会降息,资金可能提前布局,但如果通胀反弹,降息预期就会落空,资金流动也会逆转。 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美联储不降息是因为没“收割”到中国,所以故意维持高利率。但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现实。 首先,美联储的政策是基于美国国内经济数据,而不是针对某个国家。其次,中美经济早已经深度绑定:中国是美国国债的主要持有国之一,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巨大利益,所谓“脱钩”根本不现实。 实际上,美国的关税政策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比如,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反而让美联储更难降息。 而且,全球供应链已经高度融合,美国想减少对华依赖,结果发现很多替代来源还是离不开中国的中间品。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恰恰说明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有多深。 现在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降息两次,但具体时间和幅度还得看数据。 如果接下来几个月通胀能持续回落,同时经济不出现衰退,降息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但如果通胀反弹,或者就业市场突然恶化,美联储可能会继续观望甚至加息。 更复杂的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俄乌冲突、中东局势、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引发新的供应链危机,推高能源和食品价格。 美联储就像在走钢丝,既要控制通胀,又要避免过度紧缩引发衰退,还要应对外部冲击。这种情况下,任何政策调整都需要小心翼翼,否则就可能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美联储不降息的背后,是通胀压力、债务负担、资本流动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所谓“收割中国”不过是一种阴谋论的想象,现实中的经济决策远比这复杂。 高利率确实带来了痛苦,但在通胀彻底驯服之前,美联储可能不得不继续“忍疼”。至于资金流动,它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风吹草动不断调整。 未来几个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美国通胀数据的变化、国债市场的反应,以及美联储的政策信号——这些才是影响经济走向的关键。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