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东北,一家三口被日军押到刑场。5岁的小男孩目睹父亲被斩首,他忍着泪水,摸摸母亲的脸说:“妈妈,我不害怕,一会儿你抱紧我。” 提起1937年的东北,总会想到那段让人揪心的历史。今天要说的,是王凤阁一家三口的故事。王凤阁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立下“精忠报国”的志向。他年轻时加入过东北军,可那时候军阀混战,部队里乌烟瘴气,他看不下去,干脆辞了职回家。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踩进东北后,他坐不住了,把家产卖了,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自称抗日救国自卫军的司令。这不是啥高大上的头衔,就是一群老百姓拿着简陋的武器,想保住自己的家园。 他带着这支队伍在山里跟日军打游击,靠着灵活的战术,好几次都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可惜,资源太少,武器也差,1937年4月,在通化、临江、辑安交界的老虎顶子要塞,他们弹尽粮绝,被日军抓住了。日军想逼他投降,可王凤阁是个硬骨头,宁死不屈。结果,日军把他,连同他妻子张桂芳和5岁的儿子小金子,一起押到了刑场。 那天,王凤阁被绑在木桩上,日军威胁他,让他屈服。他瞪着眼睛,吼得震天响,说自己绝不投降。刽子手一刀下去,他的命没了,鲜血染红了泥地。5岁的小金子就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这么小的孩子,换成谁都会吓得哇哇大哭,可他硬是忍住了泪水,走过去摸着妈妈的脸,说:“妈妈,我不害怕,一会儿你抱紧我。”这话听着简单,可哪个当妈的听到能不心如刀绞?张桂芳抱着儿子,眼泪止不住地流。日军没半点人性,把他们推到坑里,开枪射击。张桂芳中弹倒下,小金子扑在她身上喊着“妈妈”,日军又朝他开了几枪,一个5岁的孩子,就这么没了。 这不是电影里的煽情剧情,这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土地上的悲剧。那一刻,小金子的坚强让人没法不震撼。一个5岁的孩子,面对死亡,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啊?他可能还不懂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民族,但他知道妈妈在身边,他就得撑住。这份亲情,这份胆量,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王凤阁一家没了,日军还把他的头装进木箱,拿到街上示众,想吓唬那些敢反抗的人。可他们算错了,这事没把人吓倒,反而把更多人的血性激起来了。通化那边,好多年轻人听说这事,气得不行,纷纷加入抗日队伍,要给王凤阁报仇。他的部队虽然因为他被抓受了重创,可剩下的兄弟们没放弃,继续在山里跟日军干,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这事在当地传开了,大家都说,王凤阁是条汉子,小金子也是个小英雄。那时候的东北老百姓,日子苦得没法说,可面对侵略者,没人愿意低头。王凤阁一家用命换来的,不是屈服,而是更多人的觉醒。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骨气,硬是靠着这股劲儿,把日本侵略者赶了出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王凤阁为革命烈士,他的故事被写进了历史书。1982年,通化市在玉皇山上给他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好多市民都会去祭奠。小金子的故事也在民间传了下来,大家都说,这孩子才5岁,却比很多大人还坚强。他的那句“妈妈,我不害怕”,听着就像是刺在心上的一根针,疼,但也让人骄傲。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每次想到这事,心里都挺复杂的。1937年的东北,离我们不算太远,可那时候的苦难,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王凤阁一家的事,提醒着我们,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前辈们用血换来的。小金子的勇气,也让我觉得,咱们民族的精神,真的是打不垮的。 这故事不是讲来讲去的那种英雄传奇,而是实实在在的血泪史。王凤阁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普通的中国人,可他选择了站出来。张桂芳也不是啥巾帼英雄,就是个普通的妈妈,可她到死都护着儿子。小金子更不用说,5岁,能懂啥大事?可他懂怎么安慰妈妈,懂怎么面对恐惧。这种一家三口的牺牲,搁在抗战那会儿,不是个例。全国上下,多少人就这么没了,可正是这些人的命,堆出了咱们今天的日子。 再说句实在话,日军那帮家伙,真不是啥好东西。他们干的这些事,丧尽天良,可他们越狠,咱们反抗的火就烧得越旺。王凤阁一家的血,没白流,他们点燃的,是整个民族的怒火。这怒火烧到最后,把侵略者烧回了老家。
1937年4月,东北,一家三口被日军押到刑场。5岁的小男孩目睹父亲被斩首,他忍着
混沌于浮云
2025-07-26 23:13: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