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石友信召集军官开会,要替哥哥石友三报仇,讨伐高树勋。正当石友信气势汹汹的讲话时,一个军官走来,对着他脑袋就是一枪。
说起石友三,那可是民国军阀圈里出了名的“倒戈将军”。他1891年出生在吉林九台,家里穷得叮当响,早年在粮坊当过学徒,后来靠着机缘巧合上了小学,跟老师商震搭上了关系。1908年,他投了清朝新军,在吴佩孚手下混过,后来又跟了冯玉祥,一路靠着胆大心细爬了上来。1924年北京政变,他成了国民军的大将,可这家伙野心太大,心眼太多,投靠谁反谁,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汪精卫、张学良,没一个没被他坑过,人送外号“六姓家奴”。 抗日战争打响后,石友三更干出了让人不齿的事儿。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兵力,他跟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眉来眼去,打算投敌卖国。这下可把他部下高树勋气炸了。高树勋是个讲民族大义的人,跟石友三还是拜把子兄弟,但这回实在忍不了,干脆按蒋介石的密令,把石友三骗到黄河边活埋了。这事儿发生在1939年,石友三的下场,也算是自找的。 石友信是石友三的弟弟,靠着哥哥的关系混了个师长当。哥哥被活埋后,他咽不下这口气,觉得自己得干点啥。1940年12月,他在河南濮阳召集军官开会,打算收拾高树勋。他那时候满脑子都是报仇,觉得高树勋害死他哥,简直是背叛了石家的旧部。可他没想明白,石友三生前干的那些事儿,早让手下人寒了心。他这复仇计划,从一开始就没几个人真心支持。 会议上,石友信情绪激动,觉得自己振臂一呼,大家肯定跟他干。可现实很骨感,底下军官要么低头不吭声,要么心思压根不在这儿。就在他讲得唾沫横飞的时候,一个军官站出来,手法利索地掏枪崩了他。这人是毕广垣的副官,毕广垣是石友三的总参议,早就跟高树勋暗中搭上了线,觉得石友信这时候闹复仇,只会让部队更乱,还可能便宜了日本人,所以果断下手。 高树勋这人,跟石友三完全不是一路货色。他1898年出生在河北盐山,家里也穷,从小当兵,靠着硬打硬拼一步步当上了军长。他跟石友三关系不浅,但原则性很强。石友三投敌的事儿传开后,高树勋觉得这不仅是个人背叛,更是民族大义的问题。他接到蒋介石的密令后,没犹豫,1939年就把石友三解决了。到了1940年,石友信还想报仇,高树勋这边早有准备,压根没给他翻盘的机会。 后来,高树勋的路越走越正。抗战时,他在河南、山东跟日本人死磕,1944年河南战役还守过洛阳。抗战胜利后,他看不惯蒋介石挑内战,1945年在邯郸带着部队起义,投了共产党那边,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功臣之一。1972年,他在北京去世,算是得了个善终。 石友信的死,说白了挺窝囊。他想为哥哥报仇,可没看清大势。石友三活着的时候,投敌叛国,早就把人心搞散了,石友信还指望靠这帮人跟他拼命,实在是想多了。那一枪,不光打死了他,也打碎了他那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过来,高树勋杀石友三、稳军心,走的是一条硬气又清醒的路。乱世里,忠诚跟背叛就这么交织着,谁也别想干干净净。 石友信这事儿,其实挺接地气的。搁现在看,他有点像那种一根筋的家伙,认准了就干,不管别人咋想。可惜,乱世不讲情面,他这股劲头没用对地方。石友三的臭名声,也不是他能洗白的。俩兄弟的结局,一个被活埋,一个被爆头,说是悲剧,也不完全是,多少有点自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