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许世友听说山东有一个前清高手,叫宫宝田,出于他对武艺的热忱,于是他来到山东想和宫宝田切磋。宫宝田说他可以躲避子弹的伤害,于是许世友就拿起一颗石头跃跃欲试。
许世友是谁?说起来,这位可是个传奇人物。1905年,他出生在湖北一个穷苦农民家里,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对武术的热爱却一点没少。年轻时,他跑到河南少林寺学艺,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后来,他投身革命,成了红军里响当当的猛将,打起仗来不要命,武艺更是没得挑。1941年,他在山东抗战前线忙得不可开交,却听说了一个名叫宫宝田的人。这位宫宝田据说是个前清高手,武艺高得离谱,最夸张的是,他还放话说自己能躲子弹。许世友一听,心里痒痒的。他这人就这样,遇到高手就忍不住想试试深浅,哪管什么战事繁忙,当即决定去山东找宫宝田切磋一番。 再说宫宝田,这位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生在武术世家,从小跟着父亲练功夫,八卦掌、形意拳,样样拿得出手。听说他年轻时还是清朝的武术教头,专门训练皇室侍卫,那功夫底子自然扎实得不行。辛亥革命后,清朝没了,他索性隐居山东,过起了低调日子。可即便如此,他的名声还是传了出去,当地人都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个武林泰斗。宫宝田这人有个特点,对自己的功夫特别自信,尤其那句“能躲子弹”的豪言,简直成了他的招牌。 许世友到了山东,很快就找到了宫宝田。这两人一碰面,火药味儿就起来了。许世友是军人出身,练的少林拳讲究刚猛直接,出手快准狠;宫宝田则是传统武师,靠八卦掌的身法灵活见长,步伐灵动得很。两人一比划,许世友使出全力进攻,宫宝田却总能靠身法巧妙避开。许世友越打越起劲,可宫宝田始终不慌不忙,甚至还有闲心展示自己的绝技。到了关键时候,宫宝田提出要证明自己“躲子弹”的本事。许世友当然不信,但也想看看他到底能耍出什么花样。 宫宝田的“躲子弹”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不是真让他站在那儿挨枪子儿,而是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示身法的速度。他让人拿枪瞄准他挑起的帽子,自己则迅速躲开,帽子没打中,人也没事。许世友看完这一手,觉得这老家伙的身法确实快得惊人,心里暗暗佩服。不过,他也不是吃素的,随手捡了块石头,说要试试能不能砸中宫宝田的帽子。结果呢,许世友一出手,石头正中目标,把帽子打飞了好几丈远。宫宝田看了也只能笑笑,承认许世友的准头不赖。 这场切磋下来,许世友算是开了眼界。他本来以为自己的拳脚功夫已经够硬,可宫宝田的身法让他见识到武术的另一面——不光靠硬拼,还得有脑子。宫宝田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毕竟许世友的实力摆在那儿,两人算是打了个平手。不过,这场比试不光是武艺的较量,还让许世友对武术有了新的想法。他意识到,战场上的功夫和武林里的技巧其实可以互相借鉴,这种灵活的身法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 再说背景,这事儿发生在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最吃紧的时候。山东是国共合作抗日的重镇,许世友作为红军将领,带着部队在这儿打鬼子,日子过得紧绷绷的。宫宝田虽然是前清的人,但也没什么负面记录,隐居山东后也没干过啥坏事儿。这次切磋,其实也带着点国共合作的意味。许世友是共产主义战士,宫宝田是旧时代武师,两人能坐下来比划比划,还挺符合当时“团结一切力量抗日”的氛围。 从武术角度看,许世友和宫宝田各有千秋。少林拳讲究的是力量和速度,直来直去,像许世友这样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人,最适合这种刚猛路子。八卦掌则不一样,它靠的是步法和身形的灵活,宫宝田能把这套功夫练到炉火纯青,靠的是几十年的苦练。这两种路子,一个硬,一个软,撞到一块儿,既是比拼,也是交流。许世友后来回忆起这事儿,觉得受益匪浅,甚至还把一些灵活的思路用到了带兵打仗上。 这场切磋过后,许世友对宫宝田的印象大为改观。他本来以为这老家伙不过是个夸夸其谈的武师,可实际一交手,才发现人家真有两把刷子。宫宝田呢,也对许世友的实力心服口服,觉得这位红军将领不光能打仗,功夫也扎实得很。两人这次交手,成了武林里流传的一段佳话,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谈资。 其实,这事儿还有点意思的地方。1941年的山东,战火连天,大家伙儿都在忙着抗日,许世友却抽空跑去跟人切磋武艺,听起来有点不务正业。可换个角度想想,这也挺符合他的性格。这人打仗勇猛,练武痴迷,听到高手的事儿就迈不开腿。宫宝田那句“躲子弹”的说法,虽然听着夸张,但也勾起了许世友的好奇心。结果两人一比划,不光没伤了和气,还加深了彼此的尊重,这种事儿在乱世里也算难得。 再说说历史意义。这次切磋虽然是个小插曲,但背后反映了当时的一些东西。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虽然有分歧,但在打鬼子这事儿上目标一致。许世友代表红军,宫宝田算是个民间力量,两人能通过武艺交流拉近距离,也算是为抗战添了点正能量。况且,许世友后来在山东打仗的时候,没准还真从宫宝田那儿学到了一两招灵活的打法,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