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恩施分区司令员王定烈乘车去剿匪,途中得知参谋在出发前打了电话,感觉不对劲,下令原路返回。第二天,侦察科长说:“昨天幸亏回来了,一股土匪在半路埋伏,要伏击你。”
1950年,一辆军车正行驶在恩施崎岖的山路上。车里坐着恩施军分区司令员王定烈,他带着部队,准备给一伙猖獗的土匪来个致命一击。
仗打得多,经验足,王定烈知道这趟差事马虎不得。
车子开了一半,突然后面追上来传令兵,递过副司令员送来的紧急消息:出发前,随行参谋向外面打了个电话!王定烈心里咯噔一下,不对劲!这股土匪可不是省油的灯,情报灵得很。
队伍的行动必须高度保密,这节骨眼上打电话,不是小事!没有丝毫犹豫,他大手一挥:“调头,回去!”任务临时取消。
队伍里有人懵了,打了一半的仗还能收回?但军令如山,大伙儿掉头返回。
隔了一天,侦察科长急匆匆跑来报告,语气都带着后怕:“司令员,真险啊!昨天咱们原计划经过的那片山沟,埋伏了一大帮土匪,带足了家伙,就专门等着伏击您的车!这要是真过去了,后果不敢想…”
情报证实了王定烈的直觉判断。差点就进了人家的埋伏圈!前脚参谋打了电话,后脚土匪就精准设伏,时间、地点卡得死死的,哪有这么巧的事?问题必然出在那通电话上!
王定烈脸沉了下来,没有耽搁,立即下令:“把那个参谋给我带过来!”
参谋被押来,听明原因脸都白了,一个劲喊冤:“司令员!我跟您出生入死多少年了?怎么可能害您?我是担心路上不安全,想着给县里打电话,让他们有个接应,多点保障啊!您不信去查通话记录!”审讯调查紧跟着展开。这一查,水更深了。
不光是这个参谋,就连王定烈自己,在定下作战方案后,也向上级领导打电话汇报过这次行动计划!
参谋长呢?同样打过电话。谁都没想到,他们用来通讯的生命线,此刻成了最大的破口,土匪花钱买通了电话局的个别内鬼,把他们的电话都监听了!
指挥部的重要通话内容,全变成了土匪布设陷阱的指南针。
事情捋清了,问题反而简单了。
土匪能靠偷听电话布下杀局,咱们就不能反手用这电话给土匪下个套?王定烈脑子里立刻有了主意。
他不动声色,再次拿起那部被监听的电话,故意泄露了一个新的“绝密情报”:某天某时,他将带领主力部队亲自前往某地进行一次“清剿行动”。
这消息自然是假的,专门喂给躲在暗处的耳朵听的。
土匪那边不知是计,喜滋滋地调集重兵,赶往假情报里说的地方准备“包饺子”。
而王定烈这边,悄悄带着真正的精锐力量,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另一窝土匪的老巢!
对方主力全被那个假情报调走了,老巢几乎唱起了“空城计”。
真枪实弹的战士们从天而降,没费太大力气,就把这窝盘踞多年的顽匪给端了!
剿干净这批最大的毒瘤,等于卸了土匪团伙的脊梁骨,剩下的收拾起来就轻松多了。
接下来一年多,在王定烈指挥下,部队稳扎稳打,彻底扫清了恩施地区的匪患。
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太平日子,夜里能睡个安稳觉,出门干活也不用提心吊胆被抢粮了。
很多年后,人们聊起这事,还佩服王定烈司令员的果断和机敏。
一个多年行军打仗练出来的直觉,一个关键节点的怀疑,瞬间扭转乾坤。
这个故事让人忍不住想,在那个通讯远不如今天便捷却也充满漏洞的年代,泄露重要情报的门槛可能就是一两个被收买的小小内线。
王定烈司令员破掉的不仅是土匪的埋伏,更是撕开了信息安全的巨大隐患。
他教会我们,无论是过去兵戈相见的战场,还是如今看似平静的日常生活,核心的、关键的信息,它就是一道命门。
那道门,必须守得比山还稳。轻信一次“便利”,就可能在无形中向对手递出刺向自己心脏的刀。
时刻警惕,守住秘密的防线,无论岁月怎么流转,都是保命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