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政坛深耕了多年,终于在2024年5月15日将总理位置交给了黄循财。李显龙自2004年起担任总理,整整20年,期间他成功地将新加坡从父亲李光耀的时代延续到今天,稳稳地把这个国家的政权传承下去。作为新加坡的领导人,他带领这个资源匮乏、土地狭小的国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找到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道。
新加坡这片土地的资源十分有限,依赖的全是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外交手腕。李显龙接任总理一职时,恰逢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2004年8月,他刚上任不久,便迎来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紧接着又遇上了SARS等公共卫生危机。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稳健的政治风格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成功应对了这些挑战。
李显龙的父亲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1959年他领导新加坡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国家。李显龙从小耳濡目染,对国家事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敏感的洞察力。李显龙从剑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选择加入军队,最终升至准将级别。1984年,他正式进入政坛,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担任新加坡议会的议员。他的政治生涯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担任过贸易部长、副总理等重要职务。到了1990年,他开始担任副总理,帮助吴作栋处理国家事务。
当李显龙终于担任总理时,新加坡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人均GDP从2004年时的2万美元飙升到8万多美元。他推行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如科技基金、教育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举措帮助新加坡成功发展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与此同时,他还在疫情爆发期间积极推动疫苗接种和经济刺激政策,为国家稳定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李显龙还调整了移民政策,加强了对外劳的管控,以回应国内民众对外来劳动力的不满,确保选举支持率的回升。
总的来说,李显龙的执政风格务实而低调,他注重实际行动,始终将经济稳定和外交平衡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即便在卸任后的短时间内,他也没有停止思考国际形势。很快,他就接受了新加坡媒体的采访,提出了一项关于中美关系的预言:他认为中美之间的矛盾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至少有十年,甚至可能长达二十年或更久。李显龙的这一言论并非首次,他的父亲李光耀在2013年所著的《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便曾提到过类似的观点,认为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将持续到21世纪的中后期。
李显龙这一次再次重申父亲的看法,实际上是在肯定父亲的预见。李显龙分析指出,中美问题远不止是贸易战那么简单,它涉及科技竞争、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不会因为换总统而发生根本性变化。2024年美国大选前后,李显龙在多个场合谈及这一点。他认为,不论是特朗普还是哈里斯上台,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都不会得到缓解。美国国内对中国的看法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因此在贸易、科技等领域采取了各种遏制措施。
李显龙作为新加坡的前总理,他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新加坡地处中美两国之间,必须谨慎行事,避免与任何一方发生冲突。李显龙对中美矛盾的分析提醒了世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正在不断提升,必然会面临来自美国的更多压力,但中国也在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特别是在芯片和人工智能领域,努力加速国产化进程。
李显龙的预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中国应当保持警惕,做好长远准备。美国内部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经济状况也较为不理想,因此很容易通过对外矛盾来转移内部的压力。中国则需要继续推进大国外交,减少外部阻力,避免陷入大国间的对抗漩涡。近年来,中国的GDP稳步增长,出口市场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内需拉动强劲,这些都为中国应对外部压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李显龙还特别强调,新加坡将继续保持中立,促进中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最害怕的就是卷入大国对抗的漩涡。在他看来,短期的波动不应成为判断国际局势的唯一标准,像美国总统选举那样每四年一次的更替不会对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产生重大变化。
深究李显龙的预言,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观察基于中美之间深刻的现实对抗。从2018年开始的贸易战,使得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加征关税,中国则进行反制,并加强了科技领域的自给自足能力,尤其是在5G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美国加强了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试图拉拢盟友围堵中国,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李显龙的预言核心就是提醒全球要理性应对中美竞争,他认为,在当前国际局势下,推动多边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小大国间对抗带来的风险。在美国内部问题重重的背景下,李显龙的观点为新加坡乃至其他小国提供了重要的外交策略——通过平衡中美两国关系,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尽可能避免大国冲突对全球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