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我:为什么日本敢三番五次地侵略中国?我回答: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把咱们看透了、也把这笔买卖给算精了! 这事儿得从日本明治维新说起。19 世纪中叶以前,日本还跟中国一样,闭关锁国、国力薄弱。可他们明治维新后彻底 “换了赛道”,一边疯狂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一边把 “扩张” 当成国策。 当时的中国呢?晚清王朝腐败透顶,官场里贪污成风,军队装备陈旧,士兵战斗力低下。 1894 年甲午战争,日本赌上全国国力,只用半年就打败了号称 “亚洲第一” 的北洋水师。 这场战争让日本赚得盆满钵满,清政府赔偿白银 2.3 亿两,相当于日本三年的财政收入。 他们用这笔钱建工厂、扩军队、办教育,国力直接翻倍,也彻底摸清了中国的底细:看似疆域辽阔,实则内部涣散,根本不堪一击。 更关键的是,日本看透了中国的 “仁”。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对周边国家一直秉持着 “怀柔政策”,就算打赢了战争,也很少赶尽杀绝。 甲午战争后,日本俘虏的清军士兵,除了少数被虐待,大多得到了基本的食宿保障;而反观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杀,死难同胞超过两万人。 这种 “以德报怨” 和 “惨无人道” 的对比,让日本更加肆无忌惮。他们觉得,中国的善良就是软弱,就算侵略失败,也不会遭到对等的报复。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只用不到一万人,就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三倍面积的中国东北。 他们掠夺东北的煤炭、钢铁、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回日本,支撑着国内的战争机器。 这时候的日本,已经把侵略中国当成了 “稳赚不赔的买卖”—— 投入少、回报高,风险还低。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日本正好借着 “列强瓜分中国” 的东风,浑水摸鱼。 他们知道,就算自己侵略中国,西方列强要么坐视不管,要么只会象征性地抗议。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叫嚣着 “三个月灭亡中国”,虽然最终没能得逞,但在战争初期,他们占领了北平、上海、南京等大片国土,掠夺的物资不计其数。 而最让日本有恃无恐的,是他们算准了中国 “优待战俘、不索赔偿” 的底线。 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俘虏了大量中国士兵和百姓,他们百般虐待、肆意屠杀。可等到日本战败后,中国却没有报复日本战俘。 当时中国境内的 200 多万日本战俘和侨民,除了少数战犯被审判,其余都被遣返回日本,途中还得到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更让人唏嘘的是,1972 年中日建交时,中国为了促进两国友好,主动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款。 要知道,当时日本给其他受害国的赔款总额超过 100 亿美元,而中国分文未取。 这种仁厚,在日本看来,反而成了他们下次可以再次冒险的 “底气”—— 反正就算输了,也不用付出沉重的经济和人道代价。 回头看,日本三番五次侵略中国,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投机生意”。 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够狠、够果断,就能一步步蚕食中国,实现其 “大东亚共荣圈” 的野心。 可他们终究打错了算盘。中国人民虽然善良,但绝不懦弱。从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抗战时期的全民抗战,中国人民一直在觉醒、在抗争。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人宰割的 “东亚病夫”。我们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有团结一心的人民,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日本再想打侵略的歪主意,就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承受后果。 那些曾经的苦难,不是让我们记恨,而是让我们警醒: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只有自身硬,才能让豺狼不敢觊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