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美国的狗在前面叫得凶,其实美国在背后做长远打算,先有特斯拉供应链与中国切割,现在美国通用汽车宣布数千家供应链剥离中国供应链,终止一切采购2027年完成。 美国现在开始用代理人来消耗我们,我们得像拔钉子一样一个一个的拔。 日本这颗得彻底给它拔掉!后面我们就阻力小了! 先说说美国吹得震天响的供应链切割,特斯拉所谓的“去中国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喊了半天口号,实际情况却透着尴尬。 根据2025年链博会披露的信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全车国产化率已经冲到了95%,光一级供应商就超过400家,其中60多家还跟着特斯拉走进了全球市场。 他们引以为傲的“轮上仓库”模式,在86万平方米的厂区里连个正经仓库都没有,零部件卡车直接对接生产线洞口,30秒就有一辆车下线,这些高效运转的环节里,全是中国供应链的影子。 上海工厂贡献了特斯拉全球近一半的产量,即将上市的Model Y L也是这里出品,真要切割供应链,先得问问他们的生产线答应不答应,这背后其实是美国想切却切不断的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喊口号装样子。 通用汽车比特斯拉来得“决绝”,直接放话要在2027年完成数千家中国供应链的剥离,终止所有采购。 可这事儿得拆开看,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运输设备领域的供应链优势早就扎了根,2024年的投入产出分析更是明确,中美在这一领域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 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一年的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本土化供应链不仅能把零部件成本压低30%以上,还能跟上中国市场的迭代速度。 现在突然要剥离,且不说找到能承接数千家供应商产能的替代者需要多久,单是重新搭建供应链的成本就足以让通用的利润表很难看。 美国之所以逼着企业这么干,说白了就是想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割裂,为自己的长远布局扫清障碍,哪怕牺牲企业短期利益也在所不惜。 如果说供应链切割是正面施压,那代理人消耗就是侧面偷袭,而日本在这当中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 2023年日本跟着美国修改了《外汇及对外贸易法》,把6类23种尖端芯片制造设备纳入出口管制,从清洗、光刻到检查的关键环节全给卡上了。 要知道,日本的东京电子在刻蚀设备领域占全球40%的市场份额,尼康的光刻设备也是高端芯片生产的刚需品,这一招直接瞄准了我们半导体产业的痛点。 日本这次管制特意绕开了美国、中国台湾等42个国家和地区,只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地区,这种精准打击的态度再明显不过,就是要跟着美国的节奏给我们制造麻烦。 日本之所以心甘情愿当这个代理人,既有历史渊源的牵绊,更有现实利益的考量。 从产业层面看,日本在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和我们存在直接竞争,跟着美国限制我们,正好能给自己争取喘息空间。 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同比下降12%,而同期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8%,这种向美国市场靠拢的趋势很能说明问题。 从战略层面讲,日本想借着美国的亚太战略提升自己的地区影响力,通过配合美国的遏制策略换取更多安全和政治上的支持,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让日本成了美国代理人队伍里最积极的那一个。 关键的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让它这颗“钉子”扎得特别深。 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日本的材料和设备是连接上下游的关键环节;在汽车产业上,中日供应链已经深度绑定了几十年。 美国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断强化和日本的合作,2025年美日联合推出的“半导体供应链韧性倡议”,本质上就是要打造一个排除我们的产业链闭环。 如果不把日本这颗钉子拔掉,后续美国还会借着美日同盟的框架,在科技、贸易等更多领域给我们设置障碍,其他想跟着美国混的国家也会纷纷效仿,到时候我们面临的就不是单点突破的难题,而是全方位被围堵的困境。 美国的长远打算很清晰,先用代理人消耗我们的精力,再通过供应链切割削弱我们的产业优势,一步步压缩我们的发展空间。 而日本这颗钉子因为位置关键、作用突出,成了整个布局里的重中之重。 看清这套逻辑就会明白,拔掉日本这颗钉子不是要搞对抗,而是要打破美国精心编织的遏制网络,只有把这个最积极的代理人稳住,才能让后续的阻力小下来,也才能更好地应对美国的长远布局。 毕竟,在这场较量里,只有逐个破解对方的棋子,才能掌握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