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清退”中国零部件,美国去中国化,终究是与全球产业链为敌!近期,路透社等西方媒体披露的消息引发全球产业链震动,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已向数千家供应商下达指令,要求其清除供应链中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并设定了2027年的最终期限。这并非孤立事件,此前惠普、戴尔早已要求2025年起产业链禁用中国零部件,苹果也计划到2027年将70%产能移出中国。一系列动作清晰表明,美国企业正响应政客的“脱钩”诉求,将去中国化从口号转化为具体行动,一场针对全球最完整产业链的围堵已悄然展开。这是安格鲁撒克逊和犹太人在搞地缘政治,会影响我们,但是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首先,美国企业的“去中”执念,将面临的是全球产业格局的现实拷问。中国早已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枢纽,不仅自产与出口量合计占全球40%以上汽车,更在零部件领域形成绝对优势,全球90%以上的汽车都离不开中国零部件的支撑,小到电气照明装置,大到制动系统、悬架系统,中国供应链已渗透到汽车制造的多个环节,甚至部分零部件有垄断性优势。通用汽车强行推动供应链转移,本质上是逆产业规律而行,当然通用说目前只有3%中国产,但是通用中国产业就会慢慢萎缩了。美国汽车与设备制造商协会负责人直言,中国供应链经过二三十年沉淀早已根深蒂固,几年内寻找替代完全不现实,而照明、电子等领域中国产品的主导地位更是难以撼动。脱离中国供应链的后果只有一个,成本飙升、效率下滑,最终陷入“支流化”困境,沦为高价低质的代名词。其次,更值得警惕的是,去中国化已从制造业蔓延至科技研发领域。除了产业链转移,微软、甲骨文、美光等美国科技巨头纷纷收缩在华研发布局,将系统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全面转移海外,涉及上千名研发人员。这种“研发脱钩”背后,是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忌惮与遏制,试图通过切断技术交流与合作,阻碍中国产业向高端升级。但事实证明,脱离中国庞大的市场与人才池,这些企业的业绩已出现明显滑坡,不少美国中国市场收入连续下滑,客户数量缩减,便是最直接的印证。当然,面对美国的脱钩攻势,中国的破局之道不在于被动防守,而在于主动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正是我们的战略突破口,这些地区对高性价比的汽车、电子产品需求旺盛,恰好与中国产业链的优势高度契合。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已从产品出海迈向生态出海,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企业纷纷在巴西、马来西亚、匈牙利等地布局生产基地,2025年1-9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大增89.4%,印证了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应持续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抢占零部件与整机市场份额,同时通过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让西方“去中化”供应链的高成本劣势持续放大,最终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压倒性优势。另外,对于那些助力美国去中国化的行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与警惕。一方面,消费者可通过市场选择传递态度,对主动“断链”的外资企业产品保持审慎,例如DELL、HP和甲骨文等公司产品;另一方面,对于协助产业链向海外转移、变相支持美国“脱钩”的中国企业,社会各界应予以批判和揭露。比如部分企业将手机等产业链转移至印度,看似追求低成本,实则沦为美国去中国化的帮凶,最终既损害国家产业安全、比如印度已经成为美国手机最大输入国,这些企业也会因海外供应链的不稳定而自食恶果。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是市场规律与比较优势的共同结果,绝非政客的政治操弄或企业的任性决策所能轻易改变。通用汽车们的“去中”尝试,本质上是在与全球效率和消费者利益为敌。中国供应链早已不是可随意替代的配角,而是支撑全球产业运转的“核心骨架”。只要我们坚守开放,深耕发展中国家市场,持续强化产业链韧性与创新能力,美国的去中国化图谋终将在市场的检验中落空,中国产业也将在这场博弈中成为全世界不可取代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