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中文演讲!”1970 年,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诺贝尔奖后,想用中文演讲,美国却坚决不同意,后来怎样了? 1976 年 10 月 18 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进行。当主持人念到 “丁肇中” 这个名字时,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这位华裔物理学家因发现 J 粒子,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 走到话筒前,丁肇中平静提出一个请求:“我想用中文进行演讲。” 话音刚落,在场的美国相关负责人立刻面露难色,随后直接拒绝:“你不能用中文演讲!” 理由很直接,当时诺贝尔奖演讲的 “惯例” 是用英文或瑞典文,中文不在允许范围内,美方甚至暗示,用中文会 “影响奖项的严肃性”。 丁肇中沉默了一会儿,没有争辩,只是淡淡地说:“我可以提供英文译文,但我的演讲稿 —— 必须用中文写。” 这句话没有多余的情绪,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在场的人都愣住了,没人想到这位平时专注科研的科学家,会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 “较真” 语言问题。 丁肇中之所以这么坚持,不是一时冲动。他 1936 年出生于美国,却从小跟着父母在国内长大。少年时的中文教育,让他对母语有着刻在骨子里的认同。 后来他赴美国留学,从密歇根大学物理系一路读到博士,即便长期生活在英语环境,中文始终是他最亲近的语言。 更重要的是,他的科研成就里,藏着对祖国的牵挂。发现 J 粒子的过程中,他带领的团队里有不少中国科学家,实验数据的分析也得到了国内科研机构的支持。 在他看来,这个诺奖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华裔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亮相,用中文演讲,是对母语的尊重,更是对祖国的致敬。 美方的反对背后,其实是当时国际环境的缩影。上世纪 70 年代,中国还处于特殊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偏见里。 中文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几乎没有话语权,全球顶级学术期刊、国际会议,几乎都被英语垄断。美方觉得中文 “不够国际化”,本质上是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轻视。 演讲结束后,他特意补充了一句:“我很高兴能有机会用中文书写演讲稿,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能听到中文的声音。” 这句话传到国内,引发了巨大反响。当时的《人民日报》专门报道了这件事,称他 “为中文赢得了国际舞台的一席之地”。 这事儿在国际学界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西方媒体质疑他 “小题大做”,但更多科学家表示支持。杨振宁特意写信给丁肇中:“你的坚持,让所有华裔科学家都感到骄傲。” 此后,越来越多的华裔科学家在国际场合争取使用中文的权利,中文逐渐出现在更多国际学术会议中。 几十年过去,再回头看丁肇中的选择,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语言从来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文化的载体。 当年美方不让用中文,本质上是想在文化和话语权上压制中国。丁肇中的坚持,不仅是个人立场的表达,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守护。 说到底,丁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迎合别人的规则,而是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语言如此,文化如此,国家发展亦是如此。 如今我们能在国际舞台上听到越来越多的中文声音,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被世界认可,都离不开当年那些 “较真” 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