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的美国大使说他这辈子都忘不了一句话。一个中国官员当年私下跟他讲:谢谢你们,一下子把我们所有人都打醒了! 说这话的中国官员,当时正对着 2001 年美国撕毁的芯片合同叹气。 那纸禁令让中芯国际刚调试的生产线停摆,美国工程师连图纸都带走了。 这场猝不及防的断供,成了中国放弃技术幻想的转折点。 2004 年的硅谷,尹志尧看着新闻里的中国芯片困境彻夜难眠。 这位手握 400 多项专利的工程师,当时已是泛林半导体的技术核心。 放弃百万年薪,带着 15 人团队空手回国,他要做国产刻蚀机。 亲友劝他:“ASML 花 1500 亿才做成光刻机,你凭什么?”他只说:“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芯片设备。” 创业初期的中微公司,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 尹志尧带着团队在旧厂房里画图,饿了就泡方便面,累了睡行军床。 2006 年,长春光机所传来好消息,国产 90 纳米光刻机诞生了。 虽然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三代,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尹志尧把这份报道贴在实验室墙上,写了四个字:“迎头赶上”。 2010 年,中微的首台刻蚀机终于下线,却立刻被美国公司起诉。 对方指控专利侵权,想在起步阶段就扼杀这个对手。 尹志尧带着团队泡在专利库里,逐字逐句核对了 300 多天。 最终法庭宣判胜诉,中微还意外进入了美国出口控制白名单。 这场官司让他明白:核心技术要硬,规则意识也要强。 技术突围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航天领域早已打响自主战。 2013 年,北斗卫星的美国进口芯片被查出后门程序。 772 所的工程师们咬牙攻关,两年后拿出国产抗辐射芯片。 虽然体积是进口件的三倍,却让北斗彻底摆脱了依赖。 这种绝境求生的韧劲,在多个领域悄悄蔓延。 2017 年,中微宣布掌握 5nm 刻蚀技术,却被媒体误读为 “造芯片”。 尹志尧赶紧辟谣:“我们只做设备,芯片是千企万业的合力。” 这年,国家 “02 专项” 累计投入超 200 亿,扶持了 300 多家企业。 从硅片到光刻胶,产业链的每一环都在补短板。 尹志尧常说:“没有国家能独自做芯片,但大国必须有完整链条。” 2018 年美国升级制裁时,中国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中芯国际 14 纳米工艺量产,华为海思的芯片比肩高通。 中微的刻蚀机更是打入台积电 5nm 生产线,打破垄断。 这背后是政策持续发力 ——“十四五” 规划明确半导体为核心产业。 更是市场需求拉动:中国占全球 60% 的芯片消费,滋养了产业成长。 2023 年,尹志尧站在中微的新厂房里,看着 3nm 刻蚀机原型机。 过去 16 年,公司花了 20 亿研发费,申请了 1755 项专利。 他接受采访时说:“差距还有 5 到 10 年,但我们的速度更快。” 这年,华为 Mate60 搭载国产芯片上市,引发全球关注。 长江存储的闪存技术,也打破了三星的长期垄断。 中国的成功崛起,从来不是偶然。 国家战略的前瞻性布局是根基,从 “02 专项” 到产业基金持续输血。 人才的家国情怀是核心,尹志尧们的归国之路,铺就技术坦途。 完整的产业链是底气,300 多种设备、上千个工艺步骤自主可控。 庞大的市场是引擎,60% 的全球需求,让创新有了试错空间。 2025 年的今天,81 岁的尹志尧仍每天去中微上班。 他不再画图纸,而是带着年轻工程师分析技术路线。 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当年创业时的旧算盘和如今的 3nm 样品。 中微已是全球五大刻蚀设备供应商,产品卖到 20 多个国家。 那些当年和他一起攻关的老伙伴,大多还在行业里发光发热。 尹志尧常对年轻人说:“创新不是蛮干,要懂技术也要懂规则。” 他牵头成立的人才基金,已资助了 200 多名年轻科研人员。 中微的刻蚀机,正助力国产芯片向 3nm、2nm 冲刺。 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沿着 “自主可控、开放合作” 的路稳步前行。 这份从刺痛中生长的力量,终将让创新之花越开越盛。 信息来源: 新华网——2023年6月18日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卡斯回忆录节选 中国新闻网——2024年8月20日中芯国际7纳米芯片量产最新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2024年9月14日耿爽大使在联合国的发言全文 国家统计局官网——2025年1月10日2024年中国研发投入报告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