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公司挺狠啊,通用汽车要求,把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全都踢出去,最后期限是2027年。 路透社最新披露的消息,美国通用汽车正推动一场波及数千家供应商的供应链大调整,目标直指2027年前彻底剥离所有中国产零部件。 这股“去中国化”的风潮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4年就已悄然启动,2025年中美贸易局势升级后更是加速推进,其决心之坚决,颇有破釜沉舟之势。 “韧性”二字,如今成了美国精英挂在嘴边的高频词。为了这份所谓的供应链韧性,他们不惜违背商业规律,将运行多年的成熟体系搅得天翻地覆。 要知道,中国早已是全球汽车零部件与原材料的核心供应地,更是通用汽车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双方在诸多细分领域的合作根基,足足沉淀了二三十年。 从汽车照明系统到精密电子元件,从定制化模具到核心原材料,中国供应商的产品早已凭借稳定的品质、完备的配套和无可替代的性价比,深度融入通用的生产脉络。 就像保隆科技的气门嘴,美国市场根本找不到同类替代品,即便面临关税压力,客户也只能接受涨价;激光雷达领域,中国企业更是手握话语权,成为海外车企的不二之选。 这些并非个例,而是中国汽车供应链经过数十年深耕细作形成的硬实力,绝非轻易就能被替代的“备选方案”。 通用汽车的指令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暗藏诸多现实难题。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中国凭借“一小时产业圈”的配套优势,能让车企在短半径内集齐七成以上供应商,这种效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罕见。 要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将这样一个成熟、高效的供应网络全盘替换,无异于痴人说梦。 美国汽车与设备制造商协会负责人早已直言,试图在几年内摆脱中国供应链完全不现实,其根深蒂固的产业生态难以复制。 更讽刺的是,通用旗下上汽通用的部分车型,至今仍在中国生产后反向出口美国,这些车型身上的中国零部件,恰恰是其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便强推替代计划,通用及其供应商也将面临天价成本压力,重建一条独立供应链不仅需要数百亿美元投入,更要耗费5-8年时间,这期间的市场损失与运营风险,恐怕难以估量。 这场供应链重构的背后,是地缘政治裹挟下的战略偏执。美国国内在诸多议题上分歧重重、争论不休,却在与中国供应链“脱钩”这件事上达成了罕见共识。 这种为了对抗而对抗的做法,本质上是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韧性,从来不是凭空而来。 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庞大开放的消费市场,三大支柱共同构筑起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600万辆,这样的市场规模不仅能支撑起本土产业发展,更能为全球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跨国车企纷纷将中国视为“全球创新飞地”,宝马、奔驰等巨头都承认,中国的技术进步正在反哺全球市场。 通用汽车的“断链”尝试,或许只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一个缩影。短期来看,2027年的最后期限大概率会沦为纸上谈兵,商业逻辑终究难以完全让位于政治考量。 但长期来看,这种人为制造的分裂趋势,确实值得警惕。当“脱钩”成为一种执念,当合作共赢被零和博弈取代,难道未来全球产业真的要分裂成两套互不相通的系统? 这不仅会推高全球生产成本,降低经济运行效率,最终还会让消费者为这种偏执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