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了没,菲律宾这次灾害,全世界全都保持统一的沉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伸出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就连美日欧盟都按下了暂停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1月4日凌晨,“卡尔马吉”从菲律宾中部登陆,风力达到17级以上,狂风卷着暴雨席卷了宿务、莱特、薄荷岛等地区。短短十几个小时,整个中部群岛几乎陷入瘫痪。上百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几座桥梁被冲垮,沿海的村镇几乎被夷为平地。 电力中断、通讯中断、供水中断,几乎一夜之间,数百万民众被困在废墟与洪水中。可还没等人们喘口气,几天后,另一场更强的超级台风“丰旺”又接踵而至,从吕宋岛南部一路北上,把刚刚组织起来的救援力量再次打散。 这场“双台风夹击”的灾情,本该引起国际社会的紧急响应。毕竟,菲律宾长期被认为是“太平洋风暴走廊”的重灾区,每年都要经历四五场大型台风,救援体系早已离不开国际援助。然而,这一次,世界却冷得出奇。 美国作为菲律宾最亲密的盟友,先是发表了一份简短的声明,对灾情“表示关切”,然后象征性地拿出1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注意,是百万,不是亿。按照美国的标准,这笔钱可能连军机一趟的油费都不够。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务院还特地补充一句话:“菲律宾政府应当主导救援行动,我们将提供必要支持。”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一句“自己先忙,我们再看着办”。 日本和欧盟的态度也差不多。日本外务省宣布会提供部分“物资援助”,包括净水设备和帐篷,但程序繁琐、批复缓慢,一直到一周后才有第一批物资抵达马尼拉港。 欧盟则更干脆,宣布拨款500万欧元,但要通过多层审批,由驻东盟代表处协调,再分配给菲律宾当地NGO执行。可等资金下拨、物资采购完毕,灾区的洪水早就退去一半了。 联合国的救援体系同样陷入低效状态,名义上成立了“人道主义协调机制”,但大部分实质行动还是依靠菲律宾本地的非政府组织在苦苦支撑。 这一切,都显得格外刺眼。要知道,在过去十年,菲律宾每次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国际社会的反应都远比这次积极。 比如2013年的“海燕”台风,当时造成了6000多人死亡,全球三十多个国家紧急派出救援队,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都动用了军机、军舰运输物资。甚至中国也派出了医疗队和舰船参与救援。 那一年,国际媒体几乎每天滚动播放菲律宾的灾情画面,全世界都在募捐、救援、关注。而这次呢?台风一样猛烈,损失一样惨重,却没了那种“全人类共情”的场景。 为什么?很多人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近几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明显靠向美日澳阵营,与中国关系急转直下。尤其是2023年以后,马尼拉频频在南海挑衅,允许美军扩大军事存在,甚至多次在仁爱礁、黄岩岛等争议海域制造摩擦。 菲律宾政府一边喊着“防御中国威胁”,一边接受美军在本土建立更多军事基地的计划。结果,这样的立场让原本对菲律宾抱有善意的中国社会,渐渐冷了心。 毕竟,过去中国在菲律宾灾害中投入的援助可不小,从基础设施重建到医疗援助,中国一直是最大、最稳定的捐助国之一。如今关系僵了,援助自然也少了。 更微妙的是,连美国、日本这些盟友的援助也显得有点“敷衍”。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政治考量。菲律宾虽然名义上是美国的“印太盟友”,但内部政局复杂,民意分裂,反美情绪也在增长。 美方并不想在国内政治混乱的菲律宾投入太多资源,只是保持象征性支持,以免被指“冷血”。对日本和欧盟来说,他们现在自身也面临财政压力和地缘政治疲劳,援助菲律宾的优先级早已被乌克兰、加沙等热点地区挤到后面。 更深层的问题,其实出在菲律宾自己身上。多年来,菲律宾的防灾体系堪称“纸糊的”。每年都有灾情,每次都喊重建,可基础设施始终脆弱如初。风一来就塌,雨一大就淹。政府防灾预算连年增加,但效果却不见提升。 为什么?因为钱没花到该花的地方。腐败、效率低下、官僚拖延,几乎成了菲律宾灾后重建的代名词。每次灾难之后,总有媒体揭出某地储备粮被倒卖、救援物资被贪官截留、临时安置点条件恶劣到令人发指。 百姓失望了,国际组织也疲惫了。毕竟,再多的援助,如果最后都落入权力的黑洞里,也只是白费力气。 更讽刺的是,菲律宾政府在灾后新闻发布会上依然强调“自力更生”“国家韧性”,试图表现出一种“我们不需要外界施舍”的姿态。 但现实是,灾民在洪水中求救、孩子在断水的城市里喝脏水、成千上万人被困在临时避难所中,连最基本的食物和药品都供应不上。 菲律宾社会舆论对此怨声载道,可政府仍忙着和美国、日本谈“防务合作”,对内问题却推三阻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