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号,在今天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的质询当中,除了台海问题外,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那就是高市早苗对于日本长期坚守的“非核三原则”的态度。如果日本的核政策发生变化,那么对于中、日关系包括地区的战略稳定,同样也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无核三原则的根基可追溯至1967年佐藤荣作首相提出的“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这一政策不仅被写入日本《原子能基本法》,更成为战后日本“和平国家”身份的核心象征。 1974年,佐藤荣作因推动无核化获诺贝尔和平奖,足见其国际影响力。然而,2025年的这场质询,却暴露出政策底线的松动。 高市早苗的模糊表态并非偶然。早在2022年担任自民党政策负责人时,她就曾公开提出“特定紧急情况下应为无核三原则留例外空间”,引发反核团体强烈抗议。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5年3月,加拿大籍广岛核爆幸存者Thurlow节子在联合国谴责日本拒绝参与禁核谈判,称其为“背叛历史”。而此次质询中,高市早苗对“不运进核武器”原则的回避,被解读为试图为美军核舰艇常态化停靠日本港口“开绿灯”。 日本核政策的微妙调整,背后是多重利益的交织。从国内层面看,右翼势力长期以“安保焦虑”为由推动核政策松绑。他们认为,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日本需通过强化对美核保护伞的依赖,甚至松动无核原则,来提升“安保自主性”。 例如,自民党政务调查会会长高市早苗曾建议党内讨论“不运进核武器”原则的例外情况,而右翼在野党日本维新会更直接要求政府讨论“核共享”,并主张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2%。 国际层面,美国的战略需求成为日本核政策转向的催化剂。2019年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其在东亚的核威慑能力弱化,急需通过盟友部署核力量填补空白。 尽管美国对日本拥核持谨慎态度,但日美之间的“核默契”早已存在——冷战期间,美国曾通过秘密协议允许核武器进入日本港口,这一事实与无核三原则形成直接冲突。高市早苗此次的模糊表态,被视为对这类“灰色操作”的合法化尝试。 日本核政策的任何调整,都将对地区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日本若放弃无核三原则,不仅会动摇其在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中的道义地位,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朝鲜半岛的核威胁本就使东亚安全环境复杂化,若日本突破无核底线,可能刺激周边国家加速核能力建设,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升级。 对中日关系而言,核政策的转向将是又一重冲击。近年来,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挑衅行为已使双边关系陷入低谷,若核政策再添变数,中国对日本战略意图的警惕将进一步加剧。 例如,中国曾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强调,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信守在重大问题上的承诺。而高市早苗在核政策上的模糊态度,无疑会削弱中日之间的战略互信。 在这场核政策的博弈中,核爆幸存者的声音尤为刺耳。93岁的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协会联合主席田中照美,带领一群平均年龄超80岁的老人发表联合声明:“我们将逐字审查新政府的每一项安全政策,绝不允许无核三原则被悄悄修改。” 对他们而言,无核三原则不仅是政策,更是用鲜血换来的国家信条——1945年长崎核爆的灼痛感,至今仍刻在山川武志等幸存者的记忆中。 他们最担心的是,一旦“不运进核武器”的原则被突破,载着核武的美军舰艇将随时停靠日本港口,几十年的反核努力将付诸东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45年,日本因核打击陷入深渊;2025年,若其主动打破无核底线,是否会再次将自己推向危险的边缘?答案或许藏在每一个政策细节中,也藏在每一个关注地区和平的人的心中。 日本核政策的转向会如何影响东亚安全格局?你认为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