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重磅并购落地在即!拟100%控股中芯北方,行业整合趋势凸显半导体行业再迎重磅动态——中芯国际正推进一项关键资产整合,计划收购中芯北方剩余股权,实现100%全资控股。这一举措不仅将强化中芯国际的产能统筹与利润水平,更折射出国内晶圆代工行业从“规模扩张”向“精益运营”转型的核心趋势。作为中芯国际在北京地区的核心产能支柱,中芯北方的产业价值尤为突出。公司坐拥两条月产3.5万片的300mm(12英寸)生产线:第一条聚焦40纳米、28纳米 Polysion工艺产品,第二条则具备28纳米 HKMG工艺及更高技术能级,工艺覆盖与产能供给均具备重要战略意义。回溯2019年数据,中芯北京与中芯北方的12英寸晶圆代工业务月产能已达12万片,且是当时中芯国际体系内唯一实现盈利的12英寸代工基地,奠定了其成熟产能标杆的地位。从财务贡献来看,中芯北方的业绩表现稳健。2024年,中芯北方与中芯京城(中芯国际另一子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54亿元,净利润5.26亿元,而同期中芯国际整体营收规模为577.96亿元,前者为母公司业绩提供了重要支撑。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以来中芯国际陆续布局中芯深圳、中芯临港、中芯京城、中芯西青四大12英寸晶圆厂,其中中芯深圳月产能4万片,其余三家均为10万片,但这些新建工厂尚处于建设或产能爬坡阶段。相比之下,中芯北京12英寸工厂建设较早,中芯北方的成熟产能在当前阶段更显稀缺,成为中芯国际稳定产出的重要保障。此次全资控股的推进,对中芯国际与相关股东而言堪称“双赢”。从企业端来看,收回剩余股权后,中芯国际将进一步优化技术开发统筹与产能分配效率,消除股权分散带来的协同壁垒;从利润层面,市场分析指出,中芯北方投产时间早,若按五年资产折旧周期计算已完成折旧,即便按十年周期,2026年也将折旧完毕,此次收购有望显著增厚中芯国际未来盈利水平。对国资股东而言,经过多年投资培育,当前也迎来了合理退出、实现投资回报的良好时机。股权结构显示,目前中芯北方的外部股东包括持股32%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大基金一期)、持股9%的北京集成电路制造和装备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股5.75%的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各持股1.125%的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述企业均为中芯国际此次的交易意向接洽方。中芯国际的资产整合并非个例,行业头部企业的战略调整已形成共振。作为国内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今年8月18日已公告筹划并购事宜,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华力微)控股权,核心目的是解决IPO承诺的同业竞争问题。市场分析普遍认为,这两起独立的并购案共同指向明确的行业演进方向:国内晶圆代工行业已从过去数年的快速扩张期,逐步迈入以精益化运营、内部资源整合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存的背景下,企业不再单纯追求产能规模的横向扩张,而是通过资产重组、股权优化等方式提升运营效率与协同效应,为长期发展筑牢根基。结合中芯国际2025年中报表现(营收323.48亿元同比增长23.14%,归母净利润23.01亿元同比增长39.76%),此次资产整合有望进一步放大其业绩增长势能,为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进程注入更强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