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战功不多”却为何能当元帅?毛主席曾经讲过,只有周总理能比他厉害!   提

且听楚楚说 2025-11-11 23:39:00

叶剑英“战功不多”却为何能当元帅?毛主席曾经讲过,只有周总理能比他厉害!   提起十大元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林彪的“平型关大捷”、贺龙的“南昌起义”、彭德怀的“百团大战”等等,这些名字都和一场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联系在一起。   叶剑英的成就,更多体现在战略决断、政治协调和军事建设等“大关节”上,毛泽东曾经评价他“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诗精准概括了他的历史分量。   叶帅的高光时刻,恰恰是在那些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时刻,他总是能挺身而出,做出关键决策,力挽狂澜。   叶剑英,1897年生于广东梅县,自幼聪慧,青年时期曾留学法国,后入黄埔军校,是的黄埔一期学员。   1924年起,他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等要职,叶帅不仅自身军事素养极高,更以“黄埔教官”身份,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开国名将。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在国民党军中担任要职,但始终坚持秘密支持共产党。   南昌起义前夕,汪精卫、张发奎密谋捕杀贺龙、叶挺,叶剑英得知后,立即通风报信,使起义得以提前发动。   后来起义军南下广东,叶剑英又借助对张发奎的影响,成功说服其放弃追击,为保存革命力量立下大功。   长征时期,叶剑英担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1935年,张国焘分裂中央,密电右路军南下,叶剑英亲自冒险截获密电,夜行十余里将情报送至毛泽东处,促使党中央果断北上,避免了红军陷入绝境。   毛泽东事后多次公开说:“没有叶剑英,就没有我们这些人的脑袋。”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叶剑英长期担任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等核心职务,主抓情报、作战、后勤、训练等全局性工作。   1940年代,叶剑英多次代表中共中央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参与多次重大统战和战略磋商。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历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要职。   1955年,授衔时他已是全军公认的“参谋长中的参谋长”,叶帅主持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部正规军事条令条例,推动部队正规化、科学化建设。   在1955年辽东半岛大规模登陆演习中,叶剑英亲自部署,从战略到细节一丝不苟,引领了中国军队现代化训练的先河。   1963年,叶剑英大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带动全军掀起大练兵热潮,极大提升了部队战斗力和士气。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这一年,叶帅还推动军事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为后来的国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军事教育领域,叶剑英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从黄埔军校到红军大学、抗大、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他亲自编写教材、授课讲学,培养出无数军事骨干。   政治与统战领域,叶剑英的作为更是党内公认的“定海神针”,西安事变后,他协助周恩来,推动事件和平解决。   抗战期间,叶剑英长期驻重庆,深度参与中共与国民党的高层谈判,并与张治中、冯玉祥、何应钦等国民党将领建立了广泛联系。   1955年授衔元帅时,叶剑英的入选绝不是偶然,他革命资历极其深厚,他不仅直接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还是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   他战略贡献突出,长期在中央军委核心岗位,参与指挥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全过程,军事教育成就突出,培养了几代军事人才,被誉为“红色园丁”。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政治忠诚和大局观极强,关键时刻立场坚定,还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   叶剑英的历史地位,正是建立在他在战略、政治、军事教育三大领域的不可替代性贡献上。   他虽然没有像粟或林那样直接指挥过决定性的大兵团会战,但他的作用远超单一战场的胜败。从挽救党中央到推动军队现代化,从人才培养到维护党内团结,叶帅的每一次抉择都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实际上,叶剑英的“幕后”与“前台”角色切换得非常自如,他既能在危急时刻冲在最前面,又能在平时默默无闻,为党和军队的长远发展打基础。   从统一战线到军队建设,从危机救国到维护团结,叶剑英的身影贯穿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个关键阶段。   他和周恩来并称“党内外交家”,毛泽东也说“只有周总理能比他厉害”。这不是溢美之词,而是对他实际贡献的高度概括。   回顾叶剑英的一生,可以说,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刻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丰碑上。   他不是那种只靠“战功”立身的将领,而是在决定民族命运的时刻,以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新的生机。   他不仅是战术的高手,更是战略的定海神针,这才是叶剑英能够跻身十大元帅行列的根本原因。 参考信源: 叶剑英:新中国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2020年04月28日 人民网

0 阅读:186

猜你喜欢

且听楚楚说

且听楚楚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