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终于醒了?都以为俄罗斯背后站着的是伊朗、朝鲜,谁能想到,真正撑住俄罗斯的,反而是那个一言不发、一弹未给的中国。 外界早前看俄乌冲突,几乎都把目光钉在伊朗的无人机和朝鲜的炮弹上,毕竟乌克兰情报局都公开说过,俄军战场上40%的弹药来自朝鲜,韩国方面更估算朝方运去了1200万枚炮弹。 伊朗的各类导弹和无人机也频繁出现在战场新闻里,这让不少人觉得俄罗斯全靠这两个“硬帮手”撑着。 没人太在意一直保持中立的中国,毕竟中方反复强调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公开场合从不选边站,看着就像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可打了这么久,俄罗斯非但没被西方制裁压垮,反而越打越有后劲,直到欧盟一次次把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大家才慢慢品出味儿来,真正托住俄罗斯的,恰恰是这个一言不发、一弹未给的国家。 俄罗斯经济的命门在能源,西方最早就想卡断这条线,欧盟19轮制裁直接禁了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口,还把原油价格上限压到每桶47.6美元,连117艘“影子舰队”船只都列进黑名单。 可制裁落地后,俄罗斯能源收入没崩,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摆着,2023年俄罗斯给中国运了1.07亿吨石油,到2024年前两个月,进口额还涨了13.8%,光这两项就撑起大笔收入。 更关键的是中国成了俄罗斯的“经济缓冲垫”,西方断供后,俄罗斯货架上的家电、手机大多换成了中国品牌,连汽车市场都被中国车企拿下半壁江山。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披露,中俄在搞86个大型合作项目,从农业到汽车制造,再到物流基建,总投资高达18万亿卢布。这些合作不是一次性的军援,是能持续造血的经济动脉。 欧盟的制裁清单成了最直接的佐证,2025年10月的第19轮制裁里,一下子列了12家中国内地及香港企业,说它们帮俄罗斯规避石油贸易限制。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还有两家中国金融机构被无端制裁。中方每次都反制,但合作该推进还推进,这种“明着中立、暗里托底”的节奏,比直接给武器管用多了,武器打一发少一发,经济支撑却是源源不断的。 对比之下,伊朗和朝鲜的支持更像“应急输血”,朝鲜的炮弹虽多,终究是消耗品,打光了就得等下一批。伊朗的无人机生产线再能造,也得靠零部件供应。可中国给的是“造血能力”:俄罗斯卖能源换的人民币,能直接用来买中国的工业设备、电子产品和民生用品;被SWIFT排除后,中俄本币结算占比飙升,贸易根本不受西方金融封锁影响。 乌克兰直到最近才慢慢回过味来,前外长库列巴接受采访时急了,说再这么耗下去乌克兰可能“输掉战争”,抱怨西方给的武器根本不够赢。泽连斯基更是松了口,以前打死不接受领土问题谈判,现在居然说可以让俄罗斯暂时占着土地,只求北约能把未被占领的领土纳入保护。 这态度转变背后,藏着乌克兰的无奈,他们终于看清,俄罗斯的后劲不是来自朝鲜的炮弹,而是中国撑起来的经济韧性。 西方援助的缩水更让乌克兰慌了神,美国特朗普政府一边宣布制裁俄罗斯石油公司,一边取消了和普京的会面,对乌援助的口子越收越紧。欧盟虽然搞到了第19轮制裁,但内部协调了好几周才达成一致,斯洛伐克等国一直顶着不同意,最后靠妥协才通过。 这种“凑出来”的制裁,根本伤不到俄罗斯的根本,毕竟中国这个“大买家”和“供应商”一直都在。 中俄贸易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连续15年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直接冲到2448亿美元的新高。俄罗斯卖能源换的钱,转头就变成了中国的汽车、拖拉机和工业设备,这些物资又间接支撑着俄罗斯的生产和民生。西方想靠制裁制造“经济崩溃”,却被中俄之间的互补合作戳破了泡影。 乌克兰现在的处境,有点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之前以为打掉伊朗的无人机工厂、截住朝鲜的弹药运输就能逆转战局,可折腾半天,俄罗斯的能源照卖、工厂照开、炮弹照打。 直到看到欧盟一次次盯着中国企业制裁,直到自家前外长喊出“可能输战争”,泽连斯基们才真正醒过来:那个看似沉默的东方大国,才是俄罗斯最稳的后盾。 这种支撑比直接军援更狠。它不违反中立原则,却能精准补上俄罗斯的所有短板,西方越制裁,中俄合作越紧密。乌克兰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不只是俄罗斯的军队,还有一个能扛住全球制裁的经济联盟。这或许就是泽连斯基突然松口谈“部分入约”的真正原因,他终于看清了战场背后的真正棋局。

大鹏
你们俄乌打仗,我们中俄作生意。各干各的互不打扰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