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7万亿,已经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了。 单从明面上看,美国海军的威慑力依旧是全球顶尖水平,11艘核动力航母组成的打击群游弋在各大洋,光是这份规模就足以让不少国家望尘莫及。 2025年美国军费预算高达962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量的37%,比后面十个国家加起来还多,海军造船厂门口的新舰订单排得满满当当,“福特”级二号舰“肯尼迪”号虽然延期但也在紧锣密鼓地调试。 社交媒体上美军航母的训练画面依旧霸气十足,配上“全球警察”的宣传话术,乍一看确实是实力碾压的姿态,仿佛那38万亿美元的债务只是个无关痛痒的数字,养起这些吞金兽来毫不费力。但掀开这些光鲜的宣传表象,美军内部的窘迫早就藏不住了。 就说那艘造价130亿美元的“福特”号,服役好几年了,电磁弹射系统的故障率始终降不下来,每次维护都得砸进去几亿美元,2024年一次部署中甚至因为弹射器故障被迫提前返航,单日维护费600万美元花出去,却换不来稳定的战备状态。 更别说新船建造,“肯尼迪”号原定2024年服役,硬生生拖到2026年还没个准信,造船厂工人爆料说供应链问题严重,关键零部件交货延期了八个月,船坞里的分段都快锈了。目前看来还要延期,什么时候才能造出来都是个问题。 舰载机部队的日子更不好过,F-35C的维修备件缺口已经达到30%,为了保证现役战机出勤率,美军不得不拆退役F-18的零件来顶替,今年年初甚至出现过一架F-35C因为缺少发动机叶片,硬生生在地面趴了两个月的尴尬情况。 水面舰艇的维护更是捉襟见肘,第七舰队的“里根”号航母去年的维护周期比计划缩短了40天,水兵私下吐槽“很多该换的零件都没换,只是刷了层漆应付检查”。 最关键的是,美国的航母和债务其实是共生关系。11艘核动力航母游弋在全球各个海域,可不是单纯秀肌肉,而是为了保住石油美元结算体系。 当年海湾战争后,伊拉克石油被迫用美元结算,这就确保了全球对美元的持续需求。有了需求,美国就能不断发行国债,而发行国债的钱又能拿来造更多航母维护霸权,这套逻辑虽然看着离谱,却硬生生跑了几十年。 现在全球军费2.46万亿美元里美国占了37%,比后面十个国家加起来还多,就算债务数字再夸张,只要这套“美元-航母-债务”的循环不破,美国就不愁没钱养航母。 说白了,那些看似吓人的宇宙数字债务,更像是美国给全球经济体系打的欠条,而真正买单的,其实是每个使用美元的国家和消费者。但这套看似闭环的逻辑,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裂痕了。 这些年各国去美元化的动作越来越明显,2025年金砖国家扩容到36个,不少成员国之间的能源贸易开始用本币结算,沙特甚至在考虑将部分石油交易改用人民币计价,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经从十年前的65%降到了58%。 美元目前虽然还是主导,但流失的速度肉眼可见。一旦美元的地位松动,美国靠印钱转嫁债务的玩法就会失灵,到时候别说养航母,连债务利息都可能压得喘不过气。 再看债务本身,每天25亿的新增速度意味着利息支出会像滚雪球一样膨胀,2025年1.4万亿美元的利息已经超过了军费总额,未来几年要是利率再上涨,利息可能突破2万亿美元。到时候就算想把军费维持在现有水平,都得从其他民生领域砍预算,这必然引发国内矛盾。 军工复合体的死循环也不是没代价,洛克希德·马丁拿了天价订单,却连F-35的备件供应都搞不定,2025年舰载机备件缺口达30%,只能拆退役战机零件顶替,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看似保住了产能,实则掏空了装备的战备根基。 这些问题都在说明,美国靠债务堆起来的军事光鲜,不过是外强中干的假象,一旦“美元-航母-债务”的循环出现断裂,所谓的全球霸权随时可能露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