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为何送中国40万套装备?要走了垂涎已久的三样东西 没人会做亏本买

觅双用文史读古今 2025-11-10 15:13:12

二战时,德国为何送中国40万套装备?要走了垂涎已久的三样东西 没人会做亏本买卖,德国当年千里迢迢给中国送装备,根本不是什么好心援助,说白了就是一场精准的战略交易。他们眼馋的三样宝贝,是当时比黄金还金贵的战略矿产——钨、锑、锡,这三种东西,缺了它们就造不出像样的武器。 德国本土资源本就匮乏,一战后又被《凡尔赛条约》卡得死死的,海外殖民地丢了,矿产来源断了大半。可希特勒要扩军备战,坦克、大炮、机枪都得靠这三种金属撑着:钨的熔点极高,加进钢里做炮管、穿甲弹,硬得能击穿坦克装甲,1吨钨矿就能造3万发穿甲弹;锑能让金属更坚固,造机枪、齿轮离不了它;锡耐腐又易焊,炮弹外壳、军用罐头、坦克轴承都得用它。而中国湖南的锑矿、江西的钨矿,储量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号,正好成了德国的“救命稻草”。 1934年《中德易货协定》一签,这场“以矿换枪”的交易就正式启动了。德国送来的装备实打实,40万顶M35钢盔成了中国军队的标志,还有83辆坦克、上千门火炮、5900挺机枪,光子弹就有1.6亿发。这些装备不是摆设,很快就在抗战初期的战场上见了真章。 1937年淞沪会战,20个接受德国顾问训练的“德械师”冲在了最前线。第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清一色德式装备,MG34机枪织成的火力网,PaK36反坦克炮精准打击日军坦克,战士们戴着M35钢盔,在上海的街巷里和日军死磕。日军一个联队的火力明明占优,却被德械师的夜袭和坚固阵地搞得焦头烂额,连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都在日记里吐槽,中国军队的勇猛超出预料。苏州河阻击战中,第36师官兵死守碉堡,宁死不降,最后全员战死,日军战后都承认“其勇敢不亚于我官兵”。这场战役,日军伤亡近8万人,德械师用德国装备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血性。 中国这边也没含糊,湖南、江西的矿山机器日夜轰鸣,钨砂、锑锭、精锡装船后,经香港、新加坡或滇缅公路转运德国。1936到1937年,中国给德国送了近3万吨钨砂,占他们进口总量的60%-70%,这些矿产帮德国造出了大量武器,撑过了扩军初期的难关。德国顾问还帮中国训练军队、建兵工厂,甚至制定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抗战战略,本质都是为了让这场矿产交易能持续下去。 可这场合作终究逃不过利益的算计。1938年后,德日越走越近,日本对中德交易强烈抗议,加上日军逐渐占领湘赣矿产区,德国觉得继续和中国合作不划算。1941年《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德国彻底倒向日本,不仅停止输送装备,还撤走了所有军事顾问,这场持续7年的交易就此终结。 回头看,这场交易没有赢家输家,只有各取所需。中国靠这些装备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占领中国”的妄想,德国靠中国的矿产完成了扩军备战。本质上,这就是一场基于现实需求的战略互换,没有道义可言,只有利益的权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觅双用文史读古今

觅双用文史读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