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发现超6亿吨稀土矿,瞬间觉得自己手握“王炸”,扭头就找中国:你出技术,我出矿,技术还得归我。这算盘打得,隔着大西洋都能听见响。 这矿确实有让人兴奋的资本。土耳其国营矿业公司 Eti Maden 的董事长亚尔琴・艾登早就透露,矿石里不仅有氧化铈、氧化镧这些常用稀土,连制造芯片和永磁体的关键原料氧化钕、氧化镨都有,算下来一共含 10 种稀土矿物,还附带能做工业原料的萤石和重晶石。 更关键的是矿石品位达到 1.75%,伊斯坦布尔大学的教授都确认,这个含量完全具备商业开采价值,不是那种看着量大却没实际用处的 “鸡肋矿”。为了让这张 “王炸” 更有分量,土耳其已经向澳大利亚矿石储量联合委员会提交了认证申请,就是想消除国际上的质疑,为后续谈判加码。 可兴奋劲过后,土耳其才发现自己卡在了 “技术关” 上。稀土这东西可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从矿石筛选到分离提纯,每一步都是技术活,尤其是分离环节,全球 90% 以上的产能都攥在中国手里,连美国都得依赖进口精炼产品。 土耳其之前只懂出口硼矿这类初级资源,稀土加工毫无经验,2023 年勉强建了个试点工厂,一年也就能处理 1200 吨矿石,距离他们喊出的 5 万吨年产量目标差得远。没有技术支撑,这 6 亿吨矿就只是埋在地下的石头,根本变不成真金白银。 所以他们把目光死死盯住了中国。2024 年春天,土耳其能源部长阿尔帕斯兰・巴伊拉克塔尔亲自带队,在天津国际矿业大会上找中国企业谈合作,一开始先拉着谈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合作铺垫,转头就把重点放在稀土上,明确提出要中国帮忙建本地加工厂,还得派专家做技术指导。 他们的逻辑很直接:你们缺资源,我们有矿;我们缺技术,你们拿手,合作天经地义。甚至悄悄打着复制 “中国高铁模式” 的主意,想当年中国用市场换来了高铁技术,现在他们想用稀土矿换稀土技术。 但中国这边的态度很明确:矿可以进口,技术免谈。要知道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是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深耕,从内蒙古白云鄂博矿一步步摸爬出来的核心竞争力,2023 年就明令禁止相关技术出口,2025 年又扩大了禁令范围,根本不可能轻易松口。 中国企业也早做过评估,土耳其这矿看着量大,但氧化物实际含量不算高,开采成本不低,远不如自家资源来得划算,犯不着为了这点矿交出吃饭的本事。 谈判卡壳后,土耳其嘴上还硬气,说不答应就找别人,转头就悄悄联系了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2025 年 9 月他们干脆加入了西方主导的矿物安全伙伴论坛,跟欧盟协调供应链,埃尔多安还亲自会见特朗普聊联合开发。 可西方的技术远不如中国成熟,美国自己早年搞稀土加工都因为环保成本太高失败了,欧洲公司连规模化生产线都没建起来,想帮土耳其实现年产 1 万吨稀土氧化物的目标,短期内根本不现实。 现在土耳其的处境有点尴尬。试点工厂虽然能产出少量氧化镧、氧化铈,但高价值的钕、镨分离不出来;想跟中国死磕技术,却碰了一鼻子灰;找西方合作,又得等好几年才能见成效。这 6 亿吨稀土矿确实是张好牌,但怎么打出去成了难题,毕竟手里没技术,再大的 “王炸” 也炸不响。 说到底,土耳其高调要中国稀土技术这事,表面看是资源合作,深一层是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的一场技术博弈。 土耳其手里的矿,目前看来只是“理论上的财富”。 能否转化为实际价值,决定权并不在矿本身有多丰富,而在于谁掌握着核心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