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

文史充点站 2025-11-08 22:24:07

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内后,他却突然开口说话,说出的话更是逗笑在场的所有人......  2018年5月,104岁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大卫·古多尔坐在瑞士巴塞尔的一间诊所里。医生问他是否准备好了,他笑着说:“还等什么呢?”随后按下了注射按钮,房间里播放着贝多芬的《欢乐颂》,这是他生前最爱的音乐。 古多尔1914年出生在伦敦,是国际知名的植物生态学家,拿过三个博士学位。他这辈子最喜欢两件事:做研究和演话剧,95岁的时候他还在实验室工作,83岁还能登台演出。但衰老这件事谁也躲不过。 最近几年,古多尔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视力几乎看不见了,读书看报都成了难事。走路需要人搀扶,出门必须坐轮椅,2016年有一次他在家里摔倒,两天后才被人发现,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跟朋友说,现在的日子就是等着吃早饭、等着吃午饭、等着吃晚饭,以前能做的事现在都做不了了,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他不想这样熬下去,想有尊严地离开。 但在澳大利亚,只有绝症患者才能申请安乐死,像古多尔这种情况不符合条件,他开始研究其他国家的法律,发现瑞士允许外国人在那里进行医助死亡,只要通过评估证明神智清醒、出于自愿,就可以选择这条路。 去瑞士的费用不便宜,古多尔在网上发起了众筹,很快筹到了2万美元,2018年5月初,他和家人一起飞往瑞士,临行前他接受了媒体采访,说自己没有遗憾,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到了瑞士后,医生团队对他进行了详细评估,他们要确认古多尔确实理解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一时冲动。评估过程很严格,包括心理测试、反复询问动机等环节。最终医生确认他符合条件。 5月10日那天,古多尔吃了最后一顿饭:炸鱼薯条和芝士蛋糕,都是他最爱的食物,他还和家人朋友们聊天告别,到了下午,他进入诊所准备进行最后的程序。 整个过程很平静,医生给他注射镇静剂后,他很快就睡着了,然后是第二针药物,几分钟后心跳停止,家人们陪在他身边,没有痛苦的表情,一切都很安详。 古多尔的案例引起了很多讨论,有人支持他的选择,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生命,也有人反对,担心这会让老年人感到压力,觉得自己是家庭负担。 目前全球只有瑞士、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允许安乐死,而且大部分国家都限定必须是绝症患者,像古多尔这样因为衰老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在很多地方是不被接受的。 瑞士的安乐死机构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来自其他国家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和古多尔情况类似:没有绝症,但因为年龄太大,生活已经失去了质量。 古多尔生前说过一句话:“60岁以后,人应该有权决定是否继续活着。”这个观点很有争议,但他确实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看完心里堵得慌,老爷子太清醒了!” 104岁没病没灾,就因为觉得活着没意思,自己决定“到站下车”。这种勇气不是谁都有的。换作是我,可能宁愿浑浑噩噩躺着也不敢主动结束生命,但他连最后一刻都要自己掌控节奏,真是把尊严刻进了骨子里。 “长寿不等于享福,我爷爷90岁后天天说‘活受罪’” 深有同感!我家老人也是身体没啥大病,但眼睛看不清、走路靠人扶,以前爱下棋现在只能发呆。他说自己像“老家具”,占地方还得人伺候。要是国内能合法选择,说不定很多老人会和他一样不想硬撑。 “瑞士这规定挺人性化,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虽然尊重个人选择,可万一以后子女嫌照顾老人麻烦,暗示他们“学古德尔”怎么办?法律得把漏洞堵死。你看诊所让两个医生评估,还反复确认自愿,就是防被迫寻死。 “他是真活通透了!最后一餐还点炸鱼薯条” 临走前吃最爱食物、听《欢乐颂》,甚至开玩笑说药效有点慢,这心态绝了!比那些被插满管子、痛苦熬到最后一刻的人幸福多了。生命质量真的比长度重要。 “科学家就是理性,连死亡都成了‘生态选择’” 他遗嘱里说人口太多、资源消耗大,自己离开也算给地球减负。到底是搞生态学的,连告别都带着环保意识……不过这种观点太超前了,我反正还想多活几年! “澳洲不让安乐死,逼得百岁老人漂洋过海‘送死’” 太讽刺了!自己国家不合法,只能众筹20万人民币去瑞士,希望这事能推动法律改革,让以后的人能在家乡安心告别。 “反对派担心老人被压迫?关键是给选择权而不是替他们选” 有人说是社会抛弃老人,可古德尔明明是自己主动追求尊严。应该怕的不是安乐死合法化,而是有人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老爷子用生命最后一程点燃了全球讨论——如果你老了,身体没大病只是活得不快乐,会支持“无痛终结”吗? 还是觉得无论如何必须活到自然终点? 评论区等你高见!  信源:科学网2018年5月《生命终点可否自选?澳百岁科学家在瑞士安乐死》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