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国,追赶美国,超越美国。F-35未能达成之事,歼-35做到了。世界上首款五代机于福建号航母上实现电磁弹射起飞,美国福特级航母未能做到之事,我们做到了。 在海军航空领域,总有那么些技术门槛,让大国之间较量得热火朝天。美国福特级航母花了大把钱搞电磁弹射系统,本想让F-35隐身机轻松上天,结果各种故障拖后腿,到现在还没正式实现从航母上弹射五代机。 反观这边,歼-35直接在福建号上完成了这项壮举,这不光是技术突破,还藏着更深的战略意味。谁能先掌握这种能力,谁就在大洋上多几分胜算。 中国海军这些年一直盯着美国的技术路径学,从蒸汽弹射到电磁弹射,一步步追赶上来。早先,美国的福特级航母是全球第一个装备电磁发射系统的舰艇,设计初衷就是为了高效发射像F-35C这样的重型隐身战斗机。 结果呢,实际操作中,EMALS系统可靠性问题频出,故障率高得让海军头疼。从2017年福特号服役开始,到2025年,系统维修周期长,成本超支严重,导致F-35C的舰载电磁起飞测试一直停留在陆基设施上,没能在航母上真正落地。 相比之下,中国从201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发自己的电磁弹射技术,借鉴了美国的经验,但避开了那些设计缺陷。福建号作为第三艘航母,直接采用了成熟的电磁系统,2025年9月,歼-35成功从甲板上弹射起飞,中国成了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更关键的是,这项成就让中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力量快速提升,歼-35作为五代机,隐身性能强,作战半径大,能在远洋执行多样任务。美国那边,F-35项目虽早起步,但整合问题让整体进度落后。 中国这种后发优势,靠的是专注研发和快速迭代,没那么多官僚拖累。海军专家指出,这种技术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中国学美国的同时,也在优化细节,比如电力分配更稳定,兼容多种机型。这不光是硬件升级,还涉及软件算法的精细调整,确保起飞过程安全可靠。 歼-35和F-35两者都是五代隐身机,但发展路径大不一样。F-35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主导的多国联合项目,从2006年首飞到现在,交付了上千架,强调多用途,包括对地攻击和电子战。 问题出在舰载版F-35C上,机体重,起飞需要更大推力,EMALS本该完美匹配,却因为系统不稳,实际部署推迟。海军报告提到,福特级的前三艘航母都面临类似麻烦,电磁弹射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远低于预期,导致舰队作战效率打折。 中国歼-35则源于沈飞的FC-31原型,专为舰载设计,双发布局更注重机动性,2025年已实现批量测试。尺寸上,歼-35比F-35小些,雷达截面据称更低,接近高尔夫球大小以下,这在对抗中能提供更好隐身。 发动机用的是国产WS-19,推力矢量技术在测试中表现不错,避免了F-35早期遇到的热管理难题。中国海军没走多国合作的老路,而是集中资源攻关,短短几年从陆基到舰载过渡顺利。 福建号的电磁系统兼容歼-15T和KJ-600预警机,形成完整舰载机群,这在美国福特级上还没完全实现。分析认为,中国在材料科学和电力电子领域的进步,让电磁弹射更高效,成本控制更好。F-35项目总开支已超1.7万亿美元,延误让盟国不满。 中国则通过国产化,降低了依赖风险,海军力量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决战。中国学美国的技术框架,但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实现了局部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