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曾毫不客气地说,永远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残忍无情,它绝不容忍实力相当的对手存在,残暴的美国不会停止遏止中国策略。不过他坦言,中国人清楚地意识到,弱小意味着什么?百年屈辱教会中国人,必须自己强大起来。 约翰·米尔斯海默这位以“大国政治悲剧”理论闻名的学者,更一语道破关键——中国人对“弱小意味着什么”有着刻骨铭心地认知,百年屈辱史早已用血与泪证明,唯有自身强大,才能掌握命运,免遭欺凌。 一个外国学者尚且能看清的历史铁律,却被国内部分所谓的“知名学者”刻意曲解。这些顶着顶级大学光环的历史研究者,公然兜售“落后不一定挨打”“弱小也不一定挨打”“找打才会挨打”的歪理邪说,把弱肉强食的国际丛林法则抛诸脑后,将民族的惨痛记忆轻描淡写。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竟拿不丹当作“弱小不挨打”的例证,仿佛这个被邻国牢牢控制的国家,真的能独善其身、安享太平。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不丹的“和平”不过是被操控下的虚假表象。 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国家,早已失去了作为主权国家的核心权利。外交大权被印度牢牢攥在手中,不丹与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都必须事先获得印度的同意,至今未能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多数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经济上,不丹严重依赖印度的援助与贸易,货币与印度卢比挂钩,财政政策几乎没有自主空间;军事上,印度在不丹境内设有多个军事基地,驻军数量远超不丹本国军队,所谓的“国防安全”不过是印度的保护伞。 这样一个丧失主权、任人摆布的国家,何来“不挨打”的尊严?把这样的例子当作论据,难道不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公然无视?这些学者的歪理邪说,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背叛,对民族苦难的遗忘。 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就是一部“落后就要挨打”的鲜活教材。从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列强在北京烧杀抢掠;从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到抗日战争中数千万同胞惨遭屠戮,每一段历史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弱国无外交,弱小无尊严。 彼时的中国,不是因为“找打”才遭欺凌,而是因为落后的制度、薄弱的国力,成为了列强眼中待宰的羔羊。那些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苦难,早已深深烙印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成为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反观米尔斯海默的论断,恰恰印证了这一真理的现实意义。作为美国霸权逻辑的忠实阐释者,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大国政治本质上是零和游戏,美国会不遗余力地阻止中国主导亚洲,中美之间的安全竞争不可避免。 这番话虽带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却道出了强权政治的真实面目——没有实力作为支撑,所谓的公平正义不过是镜花水月。中国人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卧薪尝胆、砥砺前行,从“两弹一星”的突破到如今科技、军事、经济的全面崛起,用七十多年的时间证明了“强大才能自保”。 那些兜售歪理的学者,或许是沉浸在书斋中的空想家,或许是被西方叙事洗脑的崇洋者,他们看不到国际社会的残酷现实,也无视中国崛起的艰辛历程。他们美化弱小的“和平”,贬低强大的意义,本质上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 当美国动辄对他国实施制裁、发动战争,当弱小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处处受制于人,这些学者却选择性失明,用虚假的例证误导公众,其用心何其险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的崛起之路,从来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为了不再重蹈百年屈辱的覆辙。 米尔斯海默的警告也好,某些学者的歪理也罢,都无法改变中国人对“强大”的执着追求。那些忘记历史、歪曲真理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抛弃。而我们更应铭记: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唯有坚守“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醒,保持奋发图强的姿态,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让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未来最负责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