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饭,跟天天做饭,那根本就是两码事。 尤其是有娃之后。 总有人看我朋友圈,问我:手艺明明不错,干嘛老带孩子在外面吃? 我一般都笑嘻嘻地回两个字:因为懒。 其实这俩字背后,是一笔血淋淋的时间账。 一顿饭,从你脑子里开始琢磨“今晚吃啥”的那一刻,计时就开始了。 孩子的营养,大人的口味,不能重样,不能太辣。光是想,脑细胞就死一半。 然后冲去菜市场,或者在手机上跟几百个人抢那几颗最新鲜的菜。 拎回家,真正的噩梦才开始。 洗、摘、切、剁、焯水、去腥……光备菜,半个多小时就没了。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做饭,是在渡劫。 开火,油烟里呛得你七荤八素。炒完一个菜赶紧刷锅,不然下一个菜就串味了。 手忙脚乱,饭菜终于上桌。 一家子稀里哗啦二十分钟吃完。 然后呢? 一水槽的锅碗瓢盆,油腻腻的灶台,像是在无情嘲笑你刚刚那两个小时的“瞎忙活”。 我算过一笔账。 两个小时的投入,换来二十分钟的“产出”。这ROI(投资回报率)低得吓人。 省下来的那一个多小时,我陪娃读个绘本,或者安安静静地回几封工作邮件,不香吗? 所以,我选择理直气壮地“偷懒”。 偶尔下馆子,找个干净的店,吃完拍屁股走人,爽! 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在楼下王姨家搭伙。三四十块钱,两个扎实的家常菜,米饭管够,比我自己做的还好吃。关键是——不用我洗碗啊! 会做饭,是生活技能,是情趣。 但如果非要把这项技能变成日复一日、必须完成的KPI,那它就成了枷锁。 生活已经够累了,能在吃饭这事上解放自己,花点小钱,买回大把的时间和一份好心情,我觉得,这才是成年人最高级的“精打细算”。 日子终究是过给自己的,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