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北周女士移植了自己7岁儿子的肾,最终重获新生,而她的儿子却离开了人

慕蕊看趣事 2025-11-08 13:27:17

2014年,湖北周女士移植了自己7岁儿子的肾,最终重获新生,而她的儿子却离开了人世,儿子生前最后一句话:我是妈妈的男子汉,我死后让妈妈替我活着。 2014年4月,湖北有一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性命垂危,只有换肾才能挽救她的生命。 可谁曾想到,等了好久的肾源,竟是自己年仅7岁亲生儿子的肾!而儿子在移植手术后便彻底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用孩子的命换来了自己的命 ,这位母亲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2014年湖北武汉的一家医院里,7岁男孩小宇(化名)躺在病床上,用尽最后力气对妈妈周女士说:“我是妈妈的男子汉,我死后让妈妈替我活着。”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周女士心里十几年。 2012年当时35岁的周女士突然出现全身水肿、乏力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阴霾。 尿毒症患者要想长期存活,要么靠终身透析维持,要么进行肾脏移植。周女士选择了后者,可合适的肾源难如登天。她的丈夫和家人都做了配型检查,结果都不符合要求。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时,2013年底,7岁的小宇突然频繁头痛、呕吐,检查结果更是雪上加霜——脑部恶性肿瘤,而且已经到了晚期。 那段时间,周女士一边要接受透析治疗,一边陪着小宇化疗。看着儿子因为化疗掉光头发、日渐消瘦,她心如刀割,好几次想放弃治疗,“不如我死了,也不让孩子遭这个罪”。 可小宇却格外懂事,每次化疗结束后,还会强撑着精神安慰妈妈:“妈妈别哭,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等我好了,就把我的肾给妈妈。”起初周女士以为这只是孩子的童言无忌,直到有一次小宇偷偷拉住主治医生,认真地问:“叔叔,我的肾能不能救妈妈?如果能,我愿意给妈妈。” 医生被孩子的真诚打动,后来和周女士夫妇沟通时,提到了亲属间器官移植的可能性,但也明确告知,由于小宇病情特殊,需要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和伦理审核。 2014年5月,小宇的病情突然恶化,陷入昏迷。医院组织专家进行会诊,认为小宇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周女士夫妇经过痛苦挣扎,决定完成儿子的心愿——在他离世后,将肾脏捐给妈妈。 他们向医院提交了器官捐献申请,经过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认为符合亲属间器官捐献的相关规定。 5月20日,小宇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按照事先的安排,他的两个肾脏被迅速取出,其中一个立即送往手术室,移植到周女士体内。手术进行了整整6个小时,当医生宣布手术成功时,周女士的丈夫泣不成声,他知道,儿子用另一种方式“活”了下来。 术后恢复的日子里,周女士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身体上,她要服用大量抗排斥药物,应对各种术后反应;心理上,每当看到儿子的照片,她都会忍不住流泪。 但一想到儿子最后那句话,她又咬牙坚持了下来。“我不能辜负孩子,我要好好活着,带着他的份一起看这个世界。”在家人和医院的精心照料下,周女士的身体逐渐康复,三个月后顺利出院。出院那天,她特意去了小宇的墓地,把手术成功的消息告诉了儿子。 这个故事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亲属间器官移植的话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数量为1690例,其中亲属间器官捐献占比约30%。 2024年这一数据已增长至12546例,器官移植技术也日趋成熟,肾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达到95%以上,5年生存率超过85%。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规定,亲属间器官捐献必须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且要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和伦理审核,确保捐献过程合法合规。 十几年过去了,周女士依然定期去医院复查,身体状况保持良好。她把小宇的照片随身携带,每当遇到困难时,就拿出来看看。 “儿子用生命给了我第二次机会,我会带着他的爱好好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充满爱与牺牲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母子之间深沉的情感,也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本文官方信源: 2014-2024年我国器官捐献数据统计_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解读_中国政府网 肾移植术后生存率研究报告_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亲属间器官捐献伦理审查规范_国家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

0 阅读:0
慕蕊看趣事

慕蕊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