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参议院刚刚宣布了 11月7日,美国参议院将再次表决临时拨款法

优美清风 2025-11-07 18:50:52

快讯,快讯! 美国参议院刚刚宣布了 11月7日,美国参议院将再次表决临时拨款法案,试图结束已持续36天的政府“停摆”——这场闹剧刚打破了2018年底-2019年初的35天的历史最长纪录,却依然看不到尽头。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图恩计划把原定11月21日的资金截止日延至明年1月,但此前类似法案已在参议院被否14次,这次能否通过仍是未知数。 说出来你可能觉得荒诞,一个号称“全球最发达国家”的政府,居然能让“停摆”成为家常便饭,还一次次刷新耻辱纪录。36天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民生困境:80多万联邦雇员要么无薪上岗,要么被迫休假,房租、房贷、水电费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国家公园杂草丛生,游客投诉激增,依赖旅游业的小镇商户只能关门歇业;小企业贷款申请被卡住,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券发放延迟,连护照办理、签证审批都陷入停滞,无数人的出行计划、工作机会被彻底打乱。 更讽刺的是,这场停摆压根不是什么“原则性分歧”,而是两党政客的权力游戏,核心矛盾直指医保福利支出——民主党要求延长《平价医疗法案》补贴,共和党却主张冻结相关资金,还在提案里悄悄加了削减医保补贴的“毒丸条款”。之前14次否决背后,全是这样的算计:民主党要增加移民安置资金、推进气候法案配套预算,共和党则死死咬住军费增幅、反对扩大社会福利开支,双方都把民众利益当成谈判筹码。特朗普甚至公开宣称“食品券发放得看民主党会不会让步”,这种把民生当要挟的操作,哪里还有半分执政者的责任与担当?要知道,2018年那次35天停摆,最终造成了1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这次36天的停摆,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初步估算,损失已经突破120亿美元,还在以每天3亿美元的速度递增。 有人说这是“民主的制衡”,可这种制衡早就变了味。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数据显示,美国国会两党合作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65%,跌到了现在的不足30%,政客们眼里只有选举、只有党派利益,没有“国家整体”的概念。就拿这次的临时拨款法案来说,图恩的提案本质上只是“拖延战术”,把问题从11月推到1月,根本没解决两党核心分歧。更关键的是,共和党此前的14次否决,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提案里藏着对方无法接受的附加条件,这种“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的操作,即便侥幸通过,明年1月还是可能面临再次停摆的风险,不过是政客们为了给自己争取竞选时间的权宜之计。 反观同样面临预算分歧的其他发达国家,德国2024年11月曾因执政联盟瓦解陷入预算僵局,涉及数十亿欧元的缺口,但仅用8天就达成妥协,没有影响民生服务;法国去年也出现过反对党抵制预算案的情况,最终通过缩减部分非核心开支、保障民生预算的方式化解危机。他们都清楚,政府的核心职责是服务民众,而不是让党派斗争凌驾于一切之上。美国现在的局面,更像是一场“集体摆烂”:共和党骂民主党“挥霍无度”,民主党批共和党“冷血无情”,互相攻讦赚足媒体流量,却没人真正在乎那些被牵连的普通民众。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场停摆还暴露了美国政治体系的深层顽疾。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政府已经停摆了21次,尤其是近20年,随着政治极化加剧,停摆的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这不再是偶然事件,而是制度失灵的必然结果——哈佛大学教授琳达·比尔姆斯曾明确指出,美国国会预算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缺乏跨党派协商的硬性机制,才让预算之争屡屡升级为政府停摆。当两党把国会变成“战场”,把预算法案变成“武器”,受伤的永远是最无辜的民众,消耗的永远是国家的公信力。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11月7日的参议院表决上,但明眼人都知道,即便法案通过,也只是暂时的“止血”,而非“治愈”。只要两党斗争的根源不除,只要政客们依然把个人和党派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只要预算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得不到修复,这样的闹剧未来还会一次次重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01
优美清风

优美清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