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后,接替他的徐会之更是我党王牌,但他竟然选择向国民党自首,因此他背负多年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1-07 18:14:12

吴石牺牲后,接替他的徐会之更是我党王牌,但他竟然选择向国民党自首,因此他背负多年骂名。可多年后,人们却发现徐会之当年自首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令人感动的真相。   1951 年 11 月 18 日台北刑场,徐会之整理军装面朝大陆,哼唱《黄冈谣》时子弹穿透胸膛。   他最后喊出 “非我负国”,鲜血染红狱墙刻的血字 ——34 年后,这份忠诚才被档案彻底揭开。   而他用 “自首” 换来的,是 17 名同志的性命和 3 次破敌计划的成功。   1985 年国家民政部档案室,工作人员翻开泛黄档案,徐会之的 “自首报告” 藏着关键密码。   报告中 “民国三十五年夏帮李姓先生”,实际是暗示同志转移,那年并无该接头人。   档案显示,这份半真半假的报告,让国民党特务错抓 3 个无关人员,保护了核心情报网。   更关键的是,他夸大彭孟缉 “动摇”,导致蒋介石将其调离实权岗位,瓦解敌军指挥链。   这些贡献,让他在牺牲 34 年后,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名字刻进英雄名录。   1950 年秋台北监狱,徐会之忍着酷刑,用米汤在卷烟纸上写台湾海岸炮位坐标。   同囚的李玉堂中将借放风交换眼神,两人把军事部署记在心里,再传给地下党伙夫。   这些情报传回大陆后,直接挫败国民党 1951 年 3 次对沿海城市的破坏计划。   狱中他还虚构 “武汉情报小组”,引开特务注意力,让真正的地下组织安全转移。   特务用烙铁逼供时,他始终咬定 “早与中共断绝联系”,守住了所有秘密。   1949 年汉口市政府办公室,徐会之把《民众训练须知》改写成抗日宣传手册。   当时他任汉口市长,利用职权将进步人士安排进政府部门,避开特务抓捕。   平型关大捷后,他公开在报纸写文章表扬八路军,气得国民党特务上门警告仍不妥协。   抗战期间任第五战区政治部副主任时,他推动建立 20 个民众抗日团体,动员万人参军。   这些积累的人脉与经验,成了他 1950 年主动请缨赴台的底气:“我熟那边情况。”   1931 年南京监狱,徐会之与邓演达一同被捕,蒋介石许高官厚禄劝降,他表面归顺暗藏使命。   此后十几年,他利用国民党职务,暗中传递军事情报,抗战时帮八路军获取 3 批弹药。   1926 年天津街头,他组建反蒋团体,一年内发展 50 多名成员,收集北方军阀情报。   1924 年黄埔军校,他带头请愿帮备取生全部录取,同时秘密发展 12 名党员,建立支部。   从黄埔到抗战,从汉口到台湾,他每一步都在为组织积累力量,从未停下脚步。   1950 年 7 月台湾街头,徐会之提着皮箱登岛,彼时蔡孝乾叛变已导致上千党员被捕。   他受派策反彭孟缉重建情报线,刚接触就察觉被跟踪,口袋里的暗号纸条成了隐患。   危急时刻他决定 “自首”,不是贪生,是知道只有这招能搅乱敌阵、保护同志。   被捕后他在狱中照顾其他犯人,用 “三民主义” 说辞麻痹特务,暗中传递情报。   1951 年他在狱墙刻下 “非我负国,国负我”,既是遗憾,更是对信仰的最后坚守。   如今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徐会之的名字与其他隐蔽战线英雄并列,接受后人瞻仰。   他的故事被写进地方党史,黄冈老家建起纪念馆,展示他用过的钢笔和档案复制品。   每年都有学生和军人来纪念他,听讲解员说 “他用智慧与生命,诠释了忠诚的重量”。   那些被他保护的同志后代,也常来广场献花,告慰这位用 “自首” 书写传奇的英雄。   徐会之的贡献,早已融入国家记忆,提醒着每一个人:隐蔽战线的忠诚,同样光芒万丈。     主要信源:(武汉科技大学——【校史】民国传奇人物徐会之)

0 阅读:1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