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

承影简史 2025-11-07 18:10:22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中国想解决与美国的科技差距,问题要复杂得多,投入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且完全没有把握。这种趋势的变化,才是中国需要竭尽全力解决的问题。” 说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缺时间、不缺能力,这纯粹是睁眼说瞎话,就拿美国最上心的芯片来说,他们2022年就搞了个芯片法案,砸了几百亿美元想让企业回美国建厂。 结果英特尔拿了七十多亿美元补贴,照样亏得一塌糊涂,市值跌了六成,俄亥俄州的工厂原定2026年竣工,现在直接拖到2030年,新墨西哥州的项目干脆停了。 台积电去美国建工厂,本来说2024年量产,结果当地工人跟台湾来的技术团队闹矛盾,工会还抵制从台湾调工程师,最后量产时间拖到2025年,成本一路涨,这哪是缺时间?分明是缺人、缺配套、缺符合要求的制造业生态。 三星更惨,拿了补贴还被要求不能在中国扩建先进产能,自己的2纳米技术良率连20%都不到,工厂量产时间一推再推,ASML的高端设备都没法按时拿到。 美国自己的智库都承认,他们在先进电池、5G这些领域已经被中国甩在后面,供应链有巨大缺口,官僚主义还特别严重,这些都不是靠等时间能解决的,根本就是能力出了问题。 再看看所谓中国解决与美国的科技差距“问题更复杂、成本高、完全没把握”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真不知道写这评论的人是没看新闻还是故意装糊涂。 这几年咱们全社会投在研发上的钱从两万多亿涨到了三万六千亿,稳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都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了,这钱可不是乱花的。 之前大家常说的35项“卡脖子”技术,到2024年已经突破21项了,就拿折叠屏手机里那层能弯的玻璃来说,以前全靠外国公司垄断,现在安徽的企业已经能造出30微米厚的,全球主流手机品牌都在用。 还有国产大飞机、“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北斗”卫星服务全球,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突破,怎么能说没把握? 咱们有个“四链融合”的办法特别管用,就是把科研、产业、钱、人才拧成一股绳,让实验室里的技术能快点变成能赚钱的产品。 浙江有个搞人工智能芯片的企业,本来快没钱倒闭了,就靠“创新积分贷”,不用抵押就能贷款,现在芯片都量产了。 安徽那边还搞了专门的投资基金,敢给刚起步的硬科技企业投钱,就算短期没回报也不怕,这就是咱们的制度优势。 而且现在人才也在往回走,以前好多人去美国学科技,现在清华北大接收的留学生里,一大半都是原来打算去美国的,这人才回来了,技术突破自然更快。 美国那边还在搞技术封锁,想联合盟友把咱们困住,结果他们自己的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跌了62%,反倒是咱们的5G、6G标准在东盟国家的中标率高达7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咱们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都是第一,占了全球四分之一还多,美国才18%。 这说明咱们不是在盲目追赶,而是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跟美国平起平坐,甚至领跑了。 那些说中国投入成本高的人,咋不想想美国砸了几百亿搞芯片法案,最后落得个政府要入股企业、到处打官司的下场,这成本才叫高,而且全打了水漂。 咱们的投入是实实在在换来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比如商用无人机、先进制造这些领域,美国智库都承认咱们已经领先了,这钱花得值! 说到底,这篇评论就是没看清真实情况,把美国的困境说成是暂时的,把中国的进步说成是没把握的,完全是带着偏见说话。 咱们这几年靠自己的本事,一步步突破封锁,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技术成果不断落地,这种势头根本不是谁能轻易否定的。 美国联合盟友搞小圈子,违背市场规律,最后只会拖慢自己的脚步,而中国靠着制度优势和持续努力,解决科技差距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这时间肯定比美国解决所谓“卡脖子”问题要短得多。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承影简史

承影简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